本报讯 (记者 刘栋 通讯员 朱瑞 施坚轩)明天是国际禁毒日。据悉,近年来,上海涉毒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已经代替海洛因成为涉案数量最多的毒品种类。记者昨天从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获悉,近一年来,该院共受理重大毒品犯罪案件46件,审结41件,涉及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非法持有毒品等罪名,涉案毒品总数超过400公斤,涉案被告人71人,其中,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含无期徒刑)刑罚的共58人,占总判刑人数的81.69%。
作为中级法院,上海一中院一审毒品犯罪案件主要是涉案毒品数量大、可能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的重大毒品犯罪案件。该院刑一庭副庭长余剑介绍,毒品犯罪案件涉案毒品数量越来越多,去年受理的案件中有5起涉案毒品达到10公斤以上,今年1月至5月受理的案件中,涉10公斤以上毒品案件已有6起。
在审结的41起重大毒品犯罪案件中,有35起涉及“冰毒”,仅有4起涉及海洛因。此外,涉案新类型毒品种类多样化,如氯胺酮(俗称“K粉”)、甲基苯丙胺片剂(俗称“麻古”)、甲卡西酮(俗称“丧尸粉”)、尼美西泮(俗称“飞仔”)、MDMA(俗称“摇头丸”)、“开心水”等新型毒品也多次出现在重大毒品犯罪案件中。
余剑介绍,在已审结的71名被告人中,犯运输毒品罪的有47人,占66.19%,且多数运输者系受雇用的“马仔”。公路运输成为毒品入沪的主要方式,92%的运毒者系自驾汽车或乘坐长途汽车运送毒品来沪。“值得重视和警惕的是,目前制毒犯罪有抬头迹象,一年来我院共受理4起制造毒品案件,部分被告人在实验室内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造冰毒,并向客户演示、传授制毒方法,从中谋取非法利益。”
在毒品来源地上,受毒源地大量种植毒品原植物的影响,来自金三角及巴西、哥伦比亚等南美洲国家的涉案毒品多为海洛因、可卡因等,而来源于广东等境内沿海地区的则多为化学合成类毒品。余剑表示,目前51.21%的涉毒案件系共同犯罪,部分涉毒人员还以家族、同乡为纽带,形成“家族涉毒团”;女性参与重大涉毒犯罪的案件继续增加,一些毒品犯罪分子雇用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定人员进行毒品犯罪活动,意图逃避法律制裁。
记者昨天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获悉,全市各级检察机关近日集中公诉了193件毒品犯罪案件的271名被告人,罪名涉及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容留他人吸毒,非法持有毒品,窝藏毒品等罪;涉案毒品包括甲卡西酮、氯胺酮、麻黄碱、尼美西泮等多种新型毒品;涉案毒品数量共计628.7公斤。集中公诉的193件案件中,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案件数量较大,共141件213人,占73.1%。检察官分析认为,这与近年来毒品消费需求激增有关。此外,涉案人员呈年轻化趋势,无业人员犯罪比例高,其中40岁以下被告人共147名,占54.2%;无业人员240名,占88.6%。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沪查获的大宗毒品交易案件呈上升趋势,其中涉毒重量在一公斤以上的有47件,占17.3%。在毒品运输方式上,犯罪嫌疑人将毒品伪装成普通货物或商品,通过快递等物流方式实施犯罪成为新动向。本次集中公诉中,通过上述方式实施毒品犯罪的案件共3件3人。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