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旸
比盛夏8月更热情的,是读者对品质阅读的倾心。昨天上午8点多,离上海书展开幕不到1小时,上海展览中心南北两个大门前就排起长龙,大量市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奔赴一年一度的书香之约。不到9点半,现场人气爆棚,读者们在浩瀚书海中徜徉,有人席地而坐,有人边翻阅边发出会心一笑,还有不少市民索性拖着行李箱准备来一次大采购。
书展首日,逾15万种图书,加上百余场活动,掀起了一波波热潮,截至昨晚7点半,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首日码洋已逾160万元。诚如现场不少出版人和学者所谈,上海的读者不仅热情,而且懂书,上海这座城市因爱书读书,而显得格外“有腔调”。而从北京、武汉、杭州、南京、广州、香港、台湾等地赶来的出版人和学者也已把上海书展当成书界最好的集会:谈书、谈选题、谈作者。北京一位出版人说,“上海书展一周太难得了,我们许多人一天往往要赶三四个场地,白天是各类首发式和讲座,晚上是业内人的尽兴交流。”
上海的读者不仅爱书而且懂书
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展示区入口,作家王树增的《抗日战争》卖得特别好。一位上海大学的离休教授专程赶来购书,另一位70多岁老伯伯一再催问,第三卷何时上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展位处,身着不同朝代服装的工作人员为感兴趣的市民介绍古代服饰研究、古代文化等书籍。在《记住乡愁》的活动上,不少读者的提问相当专业,涉及古村落保护、遗址开发等。
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路英勇看来,上海的读者不仅爱书,而且懂书,“在书展上能观察到读者的直接反馈与喜好,对我们接下来策划选题、明确方向会有所帮助。”的确,不少出版人都是上海书展的拥趸,很多出版社都乐于将他们一年中的重点产品,集中拿到上海书展来展示或首发。从事出版工作30余年的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说,走过12个年头的上海书展,一场没拉下,“这是我长期组稿、约见作者的必经之地,每年夏天我都会来如期拜访。”许多俞晓群的粉丝在书展上买到了他的新书《一个人的出版史》。
科普书、保健书、涂色书等依然是读者的热门之选。“家庭真验方”系列一套6本,不少老人家成套成套买好装进帆布包中;《爱丽丝漫游仙境》纪念版涂色书半天就销出近百本,而《水4.0》《画说弟子规》《三毛百趣记》《揭秘转基因》《枕草子》单日销量超百本。
全城书香共振的仪式感
近两年网上购书实惠方便,但上海书展仍是众多爱书人的重大节日。去书展逛一逛、看一看,成了不少爱书人每年8月的必修课。诚如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曾写下的诗句:书籍是质朴无华的车骑,可它却装载了人类灵魂中的美丽。读书、淘书、荐书、论书,听讲座、追偶像、亲子游,人们在书展现场忙不歇,溢于言表的欢愉,弥漫开去。
中华书局副总编尹涛一直在默默观察人潮涌动的现场,他说,上海书展的精神内核,更是一种仪式感,当读者、出版人、发行人、作家、学者尽聚于此,上海书展的参与互动感大大提高,喂哺着当代社会庞杂的阅读胃口,人们在交流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和对书籍的甄别,“难怪人们说,逛上海书展是一件特别时髦的事,它使阅读变得具有无限可能性。”
大量的纸质出版物以外,今年上海书展的另一大亮点便是阅读方式的多媒体化。不消说随处可见的二维码,今年书展还首次引进互联网音频读物分享平台“喜马拉雅”,不少读者戴着耳机抢先尝鲜。“e本印”携手多家出版机构让读者现场体验先订单、后印刷的“按需出版”模式,微博、微信、微支付等新型营销和支付手段也已走进场馆。上海译文出版社展位前,不少读者饶有兴趣地在电子阅读上下载试用“译文的书”App。在世纪数字出版馆内,由电子书架与智能阅读台组合而成的大屏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只要用手指在屏幕上点点划划,便能轻松选书、借书、购书。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