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效果好的医学科普?请医学专家写文章,上电视做节目,这都是常规路数。上海交通大学年轻教师林沛满最近完成了一次成功的“非典型”医学科普:他撰写的一条鱼刺鲠喉的流水账就医经历,在5天里引发90余万次的阅读量,不少“微博大V医生”都在评论转载。日前,记者联系上林沛满,“常年混科普圈”的他笑言身体已无大碍,但希望这次就诊经历告诉大家拔鱼刺的正确处理方法,也对救治他的仁济医院医生表示感谢。他说:“没想到拔一根鱼刺会遇到这么多波折!”
为拔鱼刺一夜跑了四家医院
8月31日,林沛满在微博上贴出这次就诊缘起:8月29日,他吃晚饭时不慎吃下鱼刺,当即跑到小区外的三级甲等耳鼻喉医院,这家医院周末没急诊,下午4点就关门了;走了几百米到地段医院,也没急诊;叫了车赶到杨思医院,急诊医生看了一眼就说,“赶紧去仁济医院,这种情况我们处理不了,尽快!”
几番周折,他到达仁济医院,一切还没完。“鱼刺似乎正在往深处钻,左胸都开始疼痛了”、“那根鱼刺已经刺破食道,直抵大动脉了,而动脉一破,我就要和这个世界说拜拜了”……他已经跑了四家医院、做了两次胃镜和一次CT。
要命的是,鱼刺的位置还确认不了,可能的情况令他后怕:“如果落在胸腔,就得开胸取;要是进入动脉,我就准备去福寿园买个坟地了”。当晚,胸外科医生、消化科医生从家里赶来,与急诊医生一道讨论救治方案,随时准备手术。
最终,医生们决定做第二次CT再探探鱼刺的位置,幸运的是,这次发现鱼刺跑到了胃里——这是最好的情况,胃酸会软化它。
喝醋吞饭对付鱼刺小心酿祸
难以想象,一根小小鱼刺竟把林沛满折腾到“心智清醒,但浑身发抖”,他的就诊经历除了让不少人大呼再不敢吃鱼,也让更多人表示,这才知道吞饭、喝醋等土方法处理鱼刺卡喉是有多危险。
吃韭菜、抠喉催吐,甚至喝鸭子的口水,林沛满的这条微博下,大家贡献的对付鱼刺卡喉的民间偏方真不少,网友“七弦决”还说,“小时候鱼刺卡喉咙里,我爸是舀一汤匙的汤,然后在汤上画个符、念句咒,然后让我喝下去。”
但这一切都是错的。果壳科普作家奥卡姆剃刀评论称:“扎鱼刺一定去医院,喝醋等偏方没用纯耽误事,我为扎鱼刺进过两回医院了。”网友“ww_半个老板娘”说曾收过一病人,鲠到鱼刺后没啥不适就没处理,几天后气促到医院,一查才发现食管瘘纵隔感染,当晚就在ICU因败血症急肾衰去世。
在医生看来,鱼刺卡喉后应该当即上医院。“拖得越久风险越大!”仁济医院接诊林沛满的消化急诊医生徐晓晶告诉记者,鱼刺在喉咙里的风险在于它会移位,划伤周围组织,而其中最危险的情况就是划伤大动脉,引发大出血,后果不堪设想。
医患“相认”暖心场景获点赞
对于这样一个让大伙折腾到后半夜的病人,医生们印象深刻。有意思的是,林沛满在微博上讲述这段经历之后,当时仁济医院接诊医生很快前来“相认”。这群医生与林沛满在医院匆匆相逢,最后在网络社区欢笑聊天,林沛满甚至给大家介绍:“这位是那天急诊室的医生,当天最忙最累的……”如此暖心画面也获得网友点赞。有人说这是“好友爱的医生护士和患者的片段”。
林沛满告诉记者,之所以写下这段就诊经历,除了希望科普知识,也是希望对医护人员表示感谢。“当时我没吃饭、跑了四家医院、漫长的等待、两次胃镜、心理恐慌,感觉浑身发冷,而站在身后准备随时给我急救的护士好像发现了,握住了我的手臂,这让我心里觉得有点温暖。”他的长微博里的这段话引发许多人点赞。林沛满说,他的转危为安得益于当晚很多医护人员的尽心救治,包括胸外科医生梁而慷、消化科急诊医生徐晓晶等。
林沛满为此给仁济医院专门写了感谢信。这次就诊经历让他感觉医护人员着实不易,在条件有限的工作环境里依然保持良好的态度和心态,这点十分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