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邀请,韩国总统朴槿惠将于10月16日启程前往美国进行访问,届时奥巴马将与朴槿惠举行会谈。这将是朴槿惠和奥巴马执政以来第四次举行正式会谈。
朴槿惠这次访问美国是在她执政后半期的开启时期,所以朴槿惠及其政府非常重视这次访问所带来的效应。这次朴-奥会谈将会涉及围绕朝鲜半岛、东北亚以及全球范围内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等诸多领域的问题。这次访美结束之后,韩国也将实质性地推动其外交政策。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力争不“看眼色行事”
首先,韩国将更积极地寻找自己在地区和全球最合适的角色,以此追求不变与可以确定的利益。“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是朴槿惠政府为缓和东北亚地区的紧张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构想。当初(2013年9月)提议这一构想的背景是基于东北亚地区经济体影响力日益增长,相互依存关系愈发明显,同时历史观分歧明显增大,政治与安全呈现退步的所谓“亚洲悖论”(AsiaParadox)的认识。
朴槿惠认为,当安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国家间尚未建立真正的互信,地区经济融合也只能流于形式。为了使政治问题在最大程度上不成为区域内自发性经济合作的障碍,朴槿惠曾提议与美国、东北亚地区其它国家一道,通过对话与合作,在环境、救灾、原子能安全和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加强合作,以此促进地区国家间的信任。朴槿惠坚称美韩同盟是这一构想的基础。今年10月16日朴槿惠再度访美,并由韩国国防部长韩民求随同,这暗示着韩美同盟的巩固和韩国外交与安保的基础是韩美同盟这一事实。与此同时,韩国也不想让对华外交与对美外交变成博弈,在中美之间努力要做出合理的选择,并在确保地区稳定和安全方面力求发挥自己关键性的作用。
其次,积极构筑朝鲜半岛和平与统一的基础,是韩国一贯以来的外交重点。这一思想体现在“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中提出的三大愿景中。这一构想基于一个原则,即“绝对不接受朝鲜拥有核武器,坚定回击朝鲜挑衅”。同时,她还特别强调,区别对待对朝人道主义援助是三大愿景当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朴槿惠政府对朝的主要政策突出“朝鲜半岛信任进程”,提议通过增进对话与往来促进信任,缓解紧张局势。为此,韩国政府加强和巩固韩美同盟。因为,韩美同盟一直是韩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朴槿惠这次访问美国也正是证明这一点。朴槿惠一直认为韩美同盟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同盟,它是朝鲜半岛稳定、安全和繁荣的基石。但与此同时,她并没有忽略与中国加强关系。她不顾西方一些国家的眼色参加中国阅兵式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朴槿惠政府的外交展示了韩国想摆脱被动地夹在中美之间“看眼色行事”的僵硬外交,从而通过韩国的积极努力扩大韩国外交在东北亚的空间竞争。中美之间这种平衡选择,是基于中美既是稳定和巩固朝鲜半岛安全的两大支柱,同时也是确保推进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两大支撑的认识。
“欧亚倡议”契合“一带一路”
一直以来,韩国积极参与致力于区域合作的各种组织,同时也积极倡议有利于自身和其他国家利益的新的理念。2013年,朴槿惠提出“欧亚倡议”,这是她提出的经济外交构想。“欧亚倡议”提倡通过与欧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使交通、能源、经贸互联互通成“一个大陆”;经济科技创新、人文交融的“创造的大陆”、“和平的大陆”,即通过扩大韩国对外贸易,并带动朝鲜开放门户,以此推进朝韩的互信,消除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为实现朝鲜半岛统一奠定基石。
韩国2015年7月14日在首尔火车站举行的“欧亚丝绸之路亲善特级列车”项目是“欧亚倡议”的核心课题之一。这一项目指的是建立贯通朝鲜半岛、俄罗斯和中国,直到欧洲的交通网络,增进亚洲和欧洲的经济、物流和安全领域的合作。此次欧亚特级列车项目参与者是来自政界、学界、文化艺术界和大学生等多个领域的人员,这种由民众亲自参加的项目的推动,其本身意义重大,有利于促进社会对欧亚倡议形成共识。参与者从首尔出发搭乘班机前往中国,然后搭乘从北京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的列车,横跨亚洲和欧洲大陆,分别抵达柏林和伊尔库茨克,总距离达1.44万公里,耗时20天,约为地球周长的三分之一。届时,列车将利用西伯利亚横贯铁路(TSR)、中国横贯铁路(TCR)和蒙古横贯铁路(TMR)等横贯铁路。韩国媒体将其形容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大长征”之旅。
无论是韩国的“欧亚倡议”还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如果没有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都无法实现。这需要向相关国家作出耐心的解释、积极的沟通,并获得积极的迎合。如果能找出契合点,这一畅想会比预期更加顺理成章。如,韩国的“欧亚倡议”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契合点主要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中方的财力资源、韩国的技术支持、第三方国家的资源优势可以实现互惠共赢。这两个倡议都致力于将欧亚大陆各个次区域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
韩国是充满活力的国家,有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包括在电信和造船这样的战略产业中位居世界前列,加之朴槿惠的人格魅力,给这个国家增加了“正”分数。如果韩国能够正确地选择地缘战略并界定好自己的角色,推动相关国家之间合作的良性互动,并能够持续循环,这本身就是一大进步。
文/方秀玉(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