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曾新跃前往社区工地查看安全工作情况。 袁婧摄
■本报记者 邵珍
在长宁区新华社区,提起街道党工委书记曾新跃,许多居民的开场白出奇一致,“曾书记啊,阿拉三天两头在社区里碰到。”
再聊几句,他们就会掰起手指,跟你盘点这几年身边的变化——身边的危棚简屋没了,生活环境好多了;老高层的旧电梯都实施了改造更新,“上上下下”安心多了;社区还年年举办“新华之夜”广场音乐会,上海民族乐团、上海轻音乐团等社区单位都会前来助阵……
末了,还不忘总结一句:“迭(沪语‘这’)个书记,办实事。”
“神枪手”的进退有度
一张当兵时的照片,摆在曾新跃的案头,不曾挪过地方。照片中的他,端枪瞄靶,神情专注,“我那时是特种兵班班长,扛的是冲锋枪。”
当年的“神枪手”转战社区,习惯未变——对于目标精准孜孜以求。
从事社区党建的赵雪芳说,如果用几个词概括曾新跃的工作精准,那就是“进退有度、恰到好处”。社区单位的流动每年约20%,开展基层党建,最让人感到无力的就是单位数据难采集。赵雪芳为此提议开发党建信息平台,可也有人担心平台只是“装点门面”,不实用。建,还是不建?各方意见交织。经过一番调研论证后,曾新跃站了出来——“建!”。
平台建设项目顺利启动,赵雪芳按“惯例”请领导提建议,曾新跃却“退后一步”:“谁说了都不算,设计要按一线需求来。”眼睛向下看,党建信息平台开发了居民区、商务楼宇、党组织、党员等八个专项信息库。一张“党建电子地图”,以辖区内17个居民区、50幢商务楼宇为基本单元,以地图的形式展示134个党组织、4500多名党员以及1900多家单位,并能根据需要随时整合信息,自动生成图表。
5月启动、7月成形,赵雪芳再次向曾新跃汇报。这一次,他果断请来区委组织部、社工委等相关部门和专家共同把关。“会诊”后的党建平台进一步完善了“走访日记”“首页提醒”等个性化模块,实时对区域内党组织开展活动、组织换届、党员管理等信息进行记录、分析和管理,并能对“两新”组织需求的后续处理情况进行自动跟踪和提醒。运行三年有余,所积累的大数据还成为街道重大决策的帮手。平台真的“活”了!
和曾新跃共事,许多人都会评价他“思路清爽”。这几年,新华街道着手在顶层设计和流程规范上开展重构。在曾新跃的倡导下,每年年初,新华街道都会列出“制约社区发展十大瓶颈”问题;每个季度,按社区平安、社区管理、社区自治、社区发展、社区党建等八个主题,各办公室排出当季重点工作。工作表上,每个项目的工作措施、牵头领导、责任办公室、推进情况都一目了然。紧急事件,也有一套完整的处置预案。任务明确、目标明晰,少了推诿扯皮,社区事务的推进自然有条不紊。
“走路”解决问题
曾新跃喜欢走路。来到新华街道后,每天中午吃过饭,他都会出门转一圈——在社区走上一走,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最鲜活的;一些可能滋生的隐患,也在走动中消除。
今年年初的一个中午,曾新跃拐进梅安居委会。正在犯愁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沈英娣眼睛一亮,一把拉住他:“这两天,老张腰间插了一把刀,在小区里到处走。大家看了吓丝丝。”沈英娣口中的“老张”,曾新跃熟悉——他从戒毒所出来后,和母亲、孩子住在一起。
“走,去瞧瞧。”看到曾新跃,呆坐家中的老张一愣;坐下来面对面地开聊。原来,孩子大了,他为自家的蜗居犯愁,精神有些恍惚。接连两天,曾新跃和沈英娣到老张家聊天,帮他出主意,“可以在家里搭个阁楼。”找到了解决的出路,老张放松了,脸上的“冰山”终于消融。
社区事务千头万绪,不能单靠一己之力,更需各方借力。只有把“五个手指”捏成“一个拳头”,凝心聚力,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近两年,曾新跃提出了“知民、为民、安民、乐民、亲民”的“五民”凝聚法。“五民”凝聚法,实现的是各方共赢。街道副主任陈丰深有感触,在互惠基础上开展的各方合作,通过契约式合作、社会化操作,市场参与和自治管理,有效解决了安全监管、停车难等老大难问题。
新华地区的居民大楼建成早,电梯老化失修问题困扰着小区居民。2012年以来,经质监局检测,街道15年以上房龄中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的老旧电梯共有140多台。街道主动牵头质监局、房地局等管理部门,业委会、居委会等自治组织以及特种设备研究院、保险公司等社会第三方力量,围绕“一电梯一方案,资金社会化”,成功排除了老旧电梯的安全隐患,整改资金全部由业委会承担,突破了以往依靠政府垫资途径解决问题的老路。
一本案例,牵好“牛鼻子”
社区里的居委会换届选举已顺利完成,街道干部人事办依旧忙碌着。办公室里的老同志带着小年轻梳理了整个居委会改选的关键节点,挑出几个典型故事,编写案例。从背景、处理流程到实施效果,每个案例的文字虽然不长,大家却一字一句写得格外用心,“这些故事都是要被收集到《加强社会管理实务案例汇编》中,和大家一起分享的。”
编一本实务案例汇编,是曾新跃的创意。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曾新跃爱琢磨,无论是单位工作,还是在家烧菜做饭,他都喜欢总结一二,目的只有一个——既然上手做,就要把事情做好。沉浸社区这么多年,曾新跃自有看法:社区事务纷繁复杂,但和百姓息息相关的主要有几大类,把“牛鼻子”牵好了,成功就有了一半。这本汇编,就是他想要的“牛鼻子”。
四年多来,这本新华街道烙印鲜明的案例汇编已小成气候,结集了物业管理、旧改征收、违章搭建、邻里纠纷等九大类几十个案例。每一个成功案例,都为解决某一类社区难题提供了一条可循路径。
百姓满不满意,关键还是在人。这几年,曾新跃还年年“升级”新华街道的干部培养和选人用人机制——给各办公室、居民区的青年干部上党课;每年的“学习季”都会邀请各路专家前来授课。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走上社区工作岗位,他们年纪轻、学历高、工作有热情,只缺经验与实践。为了补上这块“短板”,街道党工委为年轻党员干部度身定制“四个一”锻炼计划:上一堂党课、参加一次现场命题考试、到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一次、写一篇学习心得;年轻干部们一边学着案例汇编,一边在“老法师”带领下下沉社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渐渐地,一批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根据市委“1+6”文件精神,这次街道设立的八个办公室中,一半以上由年轻人挑起了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