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茅盾文学奖揭晓时,其中两部作品《江南三部曲》《繁花》都“花落”上海文艺出版社。这家出版社推出的作家作品,曾摘得过3个“五个一工程”奖、6个鲁迅文学奖、3个茅盾文学奖和1个诺贝尔文学奖,市场反响颇佳。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对此,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徵深有同感,“传统出版业经过黄金期发展后,进入增速放缓的深度调整期,尤其大众文学读物这块,快餐文化盛行,深读精读的阅读方式遭遇危机,这就更需要出版人的调整与坚守。出版人不单单是做买手、签下作者,更要探照灯一样挖掘助推新人新作。把新人推至更高舞台、把文化精品推往更广阔市场,这考验着出版人的推手功力。”
记者:“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有些原创文学作品刚面世时销售并不乐观,难以带来利润。出版社如何平衡商业性与社会效益?
陈徵:原创文学是“变数最大、效益最不稳定”的领域,如何做到两个效益有机统一,对于产业创新转型时期的中国出版,任重而道远。图书出版是文化积淀的成果,需要长期的文化关注和滋养。对于一家有文学追求的出版社来说,考量标准不光在于赚多少钱,而是拥有多少作家的优秀作品。上海文艺出版社自上世纪80年代,就把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原创文学作为立社之本。在当下传统出版业受到冲击、浅阅读盛行之时,仍坚持每年出版20多部原创长篇小说作品。在孜孜寻找切实可行的专业化出版道路上,出版人应该明确:导向为先,内容为王,品质为本,要以出版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为己任,搭建起促进优秀文学作品脱颖而出、有利于当下中国文学书写的优质平台。事实证明,思想内容健康、艺术手法创新、凝聚时代精神的好作品往往会取得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记者:如今商业力量对作者与编辑的冲击很大,在日益激烈的版权竞争中,出版社与作家之间原本紧密相连、互生共荣的良性合作模式,容易被急功近利的涣散关系所覆盖。出版社牢牢“拴住”知名作家靠什么?
陈徵:的确,这种冲击带来了连锁反应,当前中国出版业仍存在原创力不足、版权引进与输出不平衡、文化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这就更需要出版人对作品艺术价值的精准判断与真诚呵护,与作家以心交心。任何一家出版社都不可能把所有好作家的好作品一网打尽,只有选择。出版人眼光要“毒”,即深入研究当代作家作品后所积累的精准文学判断力。这份专业,是与作家对话的基石。我们通过出版“作家系列作品”方式,以诚信服务和良好营销留住优质版权。目前,上海文艺出版社已出版王安忆、苏童、格非、张承志、叶兆言、韩少功、刘醒龙等一线作家的系列作品。作家严歌苓、李洱、孙甘露的最新长篇小说都将陆续亮相。青年作家李娟《羊道》三部曲最早版权归属一家民营书商,但合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让她伤透脑筋,我们看好这位新疆女子笔下的独特风情,在她遇到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预支稿费,确保其版权利益,也赢得了她的信任。李娟的首部个人诗集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
记者:目前网络文学蓬勃壮大,但海量作品鱼龙混杂,出版人如何跟踪发掘新人新作,帮助一流作品赢得一流名声,收获业界与市场的双重肯定?
陈徵:除了留住有实力的一线作家,我们点对点关注崛起的新人新作,瞄准作家成长转型的每个契机来展开推广,为未来储备丰厚的作者资源。庞大的网络文学阵地考验着出版人的专业判断与前瞻性。社里的文学图书编辑室圈定了50名新秀名单,定期交流、实时更新。未来5年,我们会继续强化年轻编辑与年轻作家间共同成长的互动力度,激发编辑强烈荣誉感和文学使命感。
人们往往盯着作家成名后的炫目光环,却忽略了他们起步时最需要的关注与扶持。回过头看那些当下文坛的扛鼎名家,曾经的漫长跟踪期里,编辑必须忍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思,等待花开结果。诺奖得主莫言30多年前与文艺社结缘时,还是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但出版社认准“高密叙事”难以取代,哪怕期间编辑更替,双方仍长期保持密切关系。《蛙》刚面世时,纯文学读物的市场前景并不被看好,出版社顶住压力以8万册起印,除了常规推荐,还邀请70多位著名评论家展开作品研讨。上海出版人的诚意和坚守打动了莫言,他把《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等十余部小说的版权都放心交给了我们。
记者:“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谈到,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出版业如何在讲好中国故事上大展拳脚?
陈徵:11月13日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开幕当天,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周功鑫教授倾力打造的《图说中华文化故事》第一辑10册图书首发,这简直是一座建在纸上的中华文化博物馆,上千年历史由150个成语穿针引线,多个朝代衣食住行风貌徐徐展开,能让青少年系统认知感悟历史脉络。这不正是传统文化的绝佳读本吗?读者是识货的,这套丛书不是简单编年史,而是以中国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民族魅力。文化普及怎么做,不仅关乎青少年的人文素养,也体现了出版人的功夫与高度,这个例子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