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体科所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跑友正在进行无氧阈测试。石渡摄
随着“路跑热”的风靡,跑者群体对于跑步专业知识的需求日益凸显,一批基于部分精英业余跑者经验之谈编写的跑步攻略亦因此广为盛行,深深地影响着一大批跑者的运动理念。然而,一个时常被忽略、却鲜有人质疑的事实却是,对于不同体质的个体而言,即便训练中的跑量与强度相近,身体所承受的负荷也截然不同。面对着那些纷繁芜杂的训练计划,唯有对自身体质及运动水平有了准确的认识,方能从中甄选出最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
长跑运动讲究持续性地高强度跑动,作为衡量人体有氧代谢利用率的指标,了解自身“无氧阈”对于跑步爱好者有着重要意义。上周六,由文汇报社主办,文汇报体育工作室、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承办的无氧阈测试公益活动在上海报业大厦举行,锐飞智能健身器材为活动提供器械。活动中,40余位业余跑者在体科所专家的一对一指导下,进行了强度递增的跑步训练。在不同训练强度转换的间隙,专家从选手指尖采血,通过血乳酸分析仪进行分析,辅以实时的心率监控,准确测量出选手在运动时的能量代谢情况,为其科学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了理论基础及依据。
所谓“无氧阈(AT)”,是指人体在运动中随着运动量或强度的增大,能量代谢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转换为无氧代谢供能的临界点。由于人体的无氧代谢时间只能持续若干分钟,因此无氧阈对跑者有氧能力的评定和训练强度控制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是科学制定配速的重要依据。上海体科所体质研究与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刘欣指出,“在与业余跑者的长时间接触中,我发现,大家普遍存在着根据比赛成绩制定训练配速的误区。然而,成绩相同的两个人,运动时体内的代谢机制却未必相同,训练时所采取的强度与训练量也应有所不同,从而高效、安全地提高成绩。事实证明,只要训练得当,无氧阈是可以提高的。”在刘欣看来,如今国内拥有跑完全马体能的跑者数量已愈发可观,然而无氧阈指标的偏低,却让其中的部分跑者无法以稳定、高水平的配速持续奔跑,成为影响其提高成绩的掣肘。
由于测试流程复杂、涉及专业数据的研究分析,通常只有专业运动员才有机会接触到无氧阈测试,而本次公益活动则为业余跑者提供了难得的了解自身体质的机会。在参与无氧阈测试的跑友中,不少人都希望能在成绩上有所突破,却皆因缺乏专业测试的渠道与知识而无从了解到自身短板,“过去一年,我跑了四次半马、一次全马,但因为比赛中猝死事件越来越多,跑得越多心里反而越害怕,”跑友黄方穑表示,“参加测试的目的就在于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配速与心率,才能毫无顾虑地制定训练计划。”
让专业测试走进民间、让专业理念进一步普及,在负责国足、中国橄榄球队等多支专业运动队体能测试与训练的业内专家何毅看来,这样的尝试意义匪浅,“在专业运动队里,运动员们几乎每天都会进行无氧阈测试。除了了解队员的能力外,教练还会根据测试的结果,来把握他对于训练强度的适应程度和状态。同样,如果有更多业余爱好者能够接触到类似的测试,对自己有更准确地认识,跑道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剧发生。”
文汇报记者 谢笑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