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的是,艺术分众各赏已成为当今时代不可回避的美学现实。美国学者哈金在《小众行为学》中阐明影院大众的形成动因——“置身于越大的在线生态社交网中,我们越想要成群结队。”至于如何解决口碑与票房的背离,他认为创作者该思考,怎样在分众各赏的时代为影院大众注入能为社会大众共赏的审美感召力。
在昨天这个因圣诞夜而造就的票房大日子里,发生了一件让传统电影人看不懂的事情。
排片表上,由冯小刚主演的《老炮儿》与上映一周日均票房过亿元的《寻龙诀》分别只占了22.4%和24.5%的份额,最受全国影院经理们垂青的影片是邓超、孙俪主演的《恶棍天使》,全天排片率达到45%左右。而实际的上座率也证明了影院经理们的“精准目光”:《恶棍天使》以近五成的上座率遥遥领先于《老炮儿》的28%和《寻龙诀》的18%。但有意思的是,昨夜的豆瓣网评分却与票房数据背道而驰——《寻龙诀》和《老炮儿》得分都超过了8分,《恶棍天使》还不足4分。
即便研究者们不愿用“奇迹”来定义低口碑、高票房的影片,但他们不得不承认:一股新锐而又暂时难以言说的电影力量已然在电影市场崛起,并不可阻挡地成为重要支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一川直言:“当下不再是专业影评家引导普通观众的时代,而是网民大众摆脱专家引导后自主娱乐的时代,即‘网众自娱’时代降临了。”
口碑与票房的正相关性越来越模糊
《恶棍天使》是邓超继《分手大师》之后第二次自导自演的电影,讲述的是高智商低情商女学霸查小刀(孙俪饰)因一起车祸,遇到了专职替人讨债的恶棍莫非里(邓超饰)。片中两人一个极端嚣张跋扈,一个极端懦弱胆小,一路擦出火花,治愈了彼此。单看故事大纲,似乎实践了邓超“笑中带泪”的提法。但看完成片,武戏全走卡通路线,模仿了《大力水手》《猫和老鼠》《兔八哥》等动画片的荒诞打斗场面;文戏则拿“屎尿屁”当笑料,“伊万诺夫·拉只拉裤兜里”以及周星驰电影里被打上标签的挖鼻屎动作,全被主创邓超、俞白眉悉数拿来。除了“孙俪演技不错”、“邓超装疯卖傻够敬业”之外,各种短评里再难找出正面的语句,就连煽情也被冠上“用力过猛”的评语。甚至不少网友留言“自己买的票,流着泪也要看完”。
与前作《分手大师》类似,《恶棍天使》依旧是部难脱“恶搞”之嫌的影片。可恶评归恶评,上映首日的票房却坚挺异常,单日爆收1.6亿元,当天就捞回了1000万元的投资成本。
事实上,《恶棍天使》绝不是最叫人大跌眼镜的影片。仅仅2015年,《小时代4》《何以笙箫默》《栀子花开》《奔跑吧!兄弟》都是票房超过3亿元,豆瓣网上的评分却在4分上下徘徊的作品。即便领衔今年票房的国产片前5位,《捉妖记》7分,《港囧》5.9分,《夏洛特烦恼》7.7分,《煎饼侠》6.4分,《澳门风云2》5.8分——口碑与票房,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它们之间的正相关性已越来越模糊。
在王一川看来,这群无视口碑的观众并非此前有人批评的“文化幼稚病患者”,而是可以看作网生代大胆跨越精英话语藩篱,自主支撑中国电影新力量的群体。他说:“2005年底,一位青年的自创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招来全国性围观。如果说,那是网众第一次挑战行业权威的‘电影事件’的话,那么如今摆脱影评引导的‘网众自娱现象’,已然成为中国电影的常态现象。”
分众各赏已成不可回避的美学现实
一边是普通观众在影院自娱自乐,一边是专业影评人在旁无可奈何——他们既对影片品质本身无法苟同而加以批评,更对其票房上升原因无言以对而予以嘲讽。这种割裂感完全符合《恶棍天使》眼下的境况,除了豆瓣网上一群文艺青年为其打出低分,多数网络影评写手根本不屑置评。
值得关注的是,有学者把这种现象的发生溯源为三类不同公众的存在。
“网众自娱”的典型代表可能是影院观众中的多数派,可称为影院大众;影院中还有一部分观众,虽然同为网民,但这批人对“网众自娱”现象可能有所保留、警觉甚至排斥态度,可称为影院小众,那些网上活跃的影评人多数在此行列;而在影院大众和影院小众之外,还存在不进或很少进影院观影但也会设法看片的公众,即非影院观众。若再进一步对号入座,影院大众多是依托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大中城市青少年,他们对网上社群所构建和喜爱的特定价值观持有赞同或呼应态度,一如《小时代》的拥趸以及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的粉丝,他们善于在社交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因共同旨趣而形成相近的时尚观。他们会“组团”去刷票房,也会竭力维护自己偶像的声誉,高票房、低口碑往往就此而生。至于影院小众和非影院观众,他们的口味各异、观点也更独立,因而在他们之间很难迅速形成足以撼动票房大势的力量。
“显而易见的是,艺术分众各赏已成为当今时代不可回避的美学现实。”美国学者哈金的《小众行为学》能阐明影院大众的形成动因,“置身于越大的在线生态社交网中,我们越想要成群结队。”至于如何解决口碑与票房的背离,他建议创作者该思考,怎样在分众各赏的时代为影院大众注入能为社会大众共赏的审美感召力。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