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祝越
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昨天书面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据悉,上海目前启动了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安排了8个专项232个项目。市环保局表示,明年出台的“十三五”环保规划,将能耗、水耗、PM2.5浓度、森林覆盖率等作为约束性指标。
冬季空气质量保障联动方案已制定
上周,上海连连遭遇“霾”伏。不过,报告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上海PM2.5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与2014年同期持平,较2013年同期下降15%。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今年本市出台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落实结果公开、跟踪评估和重点督查。近期,又制定了冬季空气质量保障联动方案,临时减排管控措施进一步加强。
截至11月底,上海完成燃煤锅炉、窑炉的清洁能源替代2394台,取缔经营性茶水炉灶3527台,超额完成年度计划;高污染车辆限行范围进一步扩大,提前完成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黄标车淘汰的国家考核任务。上海还推广安装950套颗粒物和噪声在线监测系统,覆盖了建筑工地、重点道路、码头堆场和混凝土搅拌站等重点领域。在强化长三角区域协作中,出台实施了区域协同推进高污染车辆环保治理行动计划、港口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启动了机动车异地协同监管和船舶排放控制区建设。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提前实施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中心城区污水管网完善和泵站旱流截污、郊区县污水管网建设和截污纳管、畜禽养殖场布局调整和中小养殖场关停等重点工作。此前公布的市民身边的百条中小河道水质和24条黑臭河道治理“一河一策”中,19条河道已启动整治,浦东合庆镇九队宅河等8条河道水质明显改善。
环境基础设施仍处于“还欠账”阶段
环保部门坦言,尽管近年来本市环保投入不断加码,但仍难以消化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增量,上海生态环境质量仍然不容乐观。以PM2.5、臭氧为代表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突出,餐饮油烟、化工异味等问题社会反映较为强烈;主要水体氮、磷普遍超标,全市259个长期监测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超过60%,郊区中小河道污染、农村环境面貌“脏乱差”环境矛盾比较突出;土壤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物等新型污染日益显现;城市生态功能不足,生态用地比例逼近底线。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偏“重”的工业结构、养殖总量和种植强度较大、交通污染比重呈增加趋势等结构性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郊区中小污染企业分散,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排污和外来人口集聚造成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上海环境基础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据悉,污水厂网等环境基础设施仍处于城市发展“还欠账”阶段,中心城区尚存排水系统空白区和配套二级管网薄弱区,城郊接合部、郊区撤制镇和“195”区域污水管网覆盖率仅为55%左右。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将加快
市环保局表示,即将在2016年出台的“十三五”环保规划,将能耗、水耗、PM2.5浓度、森林覆盖率等作为约束性指标,并在重点领域全面实施三大治理计划,涵盖大气、水、土壤三大方面。
此外,市环保局还将在“十三五”期间推进《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修订,出台建筑扬尘、恶臭污染排放等一批地方标准。监管执法方面,启动环保管理体制改革,落实环境监测监察执法机构垂直管理。推进环评审批分类改革,完善环评豁免和备案登记制度,探索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日常监管深度融合的制度体系。监测体系方面,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推动环境监测社会化,基本建成水源地预警监测体系,构建联动共享的水环境监测体系。市场机制方面,优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市场监管与行业自律,深入推进七大领域试点示范;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清运体系“两网协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市、区县及重点企业用水总量控制体系和高耗水、高污染企业的淘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