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凯林利煤矿正式关闭前,最后一班矿工从井下回到地面。 东方IC
■本报见习记者 吴雨伦
2015年12月18日,当身穿橙色外衣的矿工们结束最后一个班次,走出深达800米的凯林利矿井,这家英国仅存的深井煤矿正式宣告关闭,这意味着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英国深层煤矿走向终点。对于英国,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300年的工业革命的光辉历史彻底结束。对于矿工,他们赖以生存的方式结束了,等待他们的是未知的旅途与命运。
随着凯林利煤矿的关闭,英国仅存少量露天煤矿仍在运营。深层煤矿是指煤层离地表较远,需要向地下开掘巷道采掘煤炭的煤矿。而露天煤矿的煤层距地表距离较近,可直接剥离地表土层挖掘煤炭。告别深层煤矿之后,英国彻底告别煤炭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网站上,有一个关于凯林利煤矿关闭前最后一个月的视频,讲述了这座煤矿辉煌的历史,也记录了最后450名矿工的悲伤与落寞,这何尝不是对英国煤炭时代最后的告别?
作为重要燃料,煤炭曾与英国工业革命和帝国国运息息相关,煤炭工业也是英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英国如何走出300年工业革命的光辉历史,彻底走上转型之路,值得所有国家借鉴。
向一个时代挥手告别
对于英国与煤矿业来说,这都是令人悲伤的一天。12月18日,英国最后的深层煤矿宣告关闭。这家名为凯林利的深层煤矿地处北约克郡,位于伦敦以北320公里,被矿工们亲切地称为“大K”。“大K”是欧洲最深的矿井,每小时能开采900吨煤炭,曾被誉为“开启煤矿新时代的矿井”。
12月19日,矿工们上街举行游行活动,抗议政府这一举动,但这没有办法阻止前行的历史车轮。“这是十分悲伤的一天,因为政府摧毁了我们引以为豪的工业遗产。”英国国家矿工联盟秘书长克里斯·基钦说。煤矿不仅给凯林利创造了无数就业机会,周边的几个乡镇科诺汀、费瑟斯通、庞蒂弗拉克特、卡斯尔福德、诺尔曼顿也得益于此。当地几代人都曾在矿井工作过,这些乡镇在煤炭业鼎盛时期都有几个引以为豪的矿坑。
然而2014年6月,保守党议员、时任商务部部长迈克尔·法伦的一句“继续投资深层煤矿就是浪费”令英国深层煤矿走向关闭边缘。此后,英国八家深层煤矿相继关闭。18个月后,凯林利煤矿成为一个时代的最后见证者。
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如此辉煌,而煤炭正是推动工业革命的血脉。1846年,英国煤炭产量就已经达到4400万吨,成为当时全世界第一大产煤国。那些建立于燃煤基础上的工厂里,高耸入云的烟囱和机器隆隆的轰鸣声,曾是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工业时代的象征。1913年,英国国内煤炭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2.92亿吨。1965年4月开工的凯林利煤矿,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在黄金年代,凯林利有3000名矿工,同时,整个大不列颠有50万人为煤炭业工作;而如今,仅剩不足5万名煤炭从业者,英国国家矿工联盟的会员从50余万锐减到百余人。
据英国广播公司分析,英国煤炭业迅速衰落的一大原因是本国煤矿无法与海外低成本的对手竞争,“英国依然在燃烧煤炭,但不再是凯林利的煤炭,不再是英国的煤炭了。”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门的官方数据显示,2001年,英国的进口煤炭量首次大于本国产量,2002年本国产量有所恢复,超过进口量,但从2003年起,进口量大于本国产量的趋势一直保持到如今。在2003年,英国生产煤炭2828万吨,进口3189万吨。而在1981年,英国生产煤炭高达1.25亿吨,进口量不到1000万吨。
60年转型之路值得借鉴
告别煤炭时代,不仅仅与海外低成本对手的竞争有关,更是英国主动求变的结果。煤炭虽然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辉煌,也曾令伦敦“雾都”之名臭名远扬。1952年冬天伦敦更是上演了举世震惊的雾霾事件。在持续五天的重度空气污染中,4000余人因此丧命,随后数月,又有8000余人因雾霾诱发疾病而死亡。而罪魁祸首正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与粉尘污染。
这一事件令英国痛定思痛,促使政府在1956年通过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案》,明确在城市村镇设立“烟雾控制区”,控制区内只能使用无烟燃料,禁止黑烟排放,升高烟囱高度。法案还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和壁炉,更换煤炭燃料,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上世纪60年代后期,铁路等行业已逐渐减少煤炭使用,之后这一范围扩大到更多工业和家庭用户。
在解释英国为何逐步弃用煤炭时,路透社在一篇专栏文章中指出,“过去10年,煤炭已经被视为最肮脏、污染最严重的化石燃料。淘汰作为能源的煤炭,成为气候活动家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士的首要目标。”该文称,与天然气和石油相比,煤炭在燃烧中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煤炭燃烧除产生汞等有毒物质外,还产生微小颗粒物,危害公众健康。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相继在北海发现巨大的天然气和石油储量,获得了更清洁和廉价的替代能源,有力推动了英国政府能源结构的转型。在此期间,英国又建设了19个大型核电反应堆,保证大量的电力供应。可以说,英国在过去60多年间已经逐渐使用天然气、石油、核能和风能等替代煤炭,成功打造“后煤炭经济”。2014年,英国煤炭消耗量只有4900万吨,其中四分之三用于发电站。统计数据显示,英国去年大约三分之一的电力由燃煤电厂提供。
英国广播公司写道,这不仅是英国的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更是英国政府环境治理卓有成效的宣告。然而英国并不满足于此,在转型之路上从未止步,仍在继续扩大新能源政策。2015年11月,英国政府宣布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淘汰燃煤火力发电的明确时间表,进一步加大减排措施。按照英国政府的计划,到2025年,英国将关闭所有燃煤电厂,这也意味着英国届时将彻底转入“后煤炭经济”时代。
英国逐步淘汰煤炭的经验值得那些依然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借鉴。据路透社报道,英国数十年“减煤”历程证明绿色转型完全可行。文章指出,当年伦敦等英国大城市同样雾霾频现,工业和家庭用煤、火车等交通运输用煤是重要原因。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类似问题,煤炭占全部能源使用的比例过高。路透社指出,采取分阶段的方式进行能源转型是更为现实的解决方法。第一阶段将小规模的煤炭消耗集中到燃煤电厂,接下来逐步在电力行业中使用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比如,首先在家庭、社区和工厂淘汰煤炭,然后增加燃煤电厂的效率,最后在电力行业使用绿色能源。路透社认为,空气污染问题也许是国家能源转型的重要催化剂,但不足以刺激能源转型,关键是发现更清洁、更廉价的替代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