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剧场密度、最“新”运作机制、最“优”服务环境———剧透新上海滩“戏码头”
先来场穿越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坐着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到大光明看场电影,或者去新新舞台(天蟾逸夫舞台前身)看出戏,是老上海滩名媛绅士的风雅生活标签之一。而这些剧院集中的地方,当时叫做“跑马厅”。
光阴荏苒,当年的“跑马厅”已成了完全属于民众的人民广场。而看演出、看电影也不再是贵族专属的娱乐。
这个老上海滩的娱乐圣地,如今承载着新时期民众对文化演出的热切期盼迈出了新步伐———将在“十三五”时期,打造成新上海滩的“戏码头”:成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创新地、国际戏剧的展示交流地、原创剧目的孵化展演地、演艺跨界融合的示范引领地,也成为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主力军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引领区。
它,挑了个洋气的新名字: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
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区域正常运营的剧场和展演空间近20个,其中核心区范围北起北京东(西)路,东至福建中(南)路,南至金陵东路,西至黄陂北路、新昌路,区域面积约1.5平方公里,正常运营的剧场10个,密度高达6.7个/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区域内各剧场年均演出总场次约2300场,占全市剧场演出总场次的近1/5;票房收入约3亿元,占全市的近1/4。传统戏曲、歌剧、音乐会、音乐剧、话剧、舞蹈、儿童剧等各种艺术门类的演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而“十三五”时期,很多数字将在此基础上翻一番。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将全力建设“三个最”。
最“高”剧场密度。通过新建改建、功能拓展等,力争到2020年活力区正常运营剧场和展演空间数量达到40家左右,其中核心区正常运营剧场数量接近20家,密度达到近13个/平方公里,总量、密度均比“十二五”期末翻一番。
最“新”运作机制。运用“文化+”,推进区域内文化演艺与商业、旅游、科创、金融、教育的创新融合,引导社会力量、专业力量、市场力量,引进、培育演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好地服务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合作和运营模式,推动上海成为国内外演艺发展的风向标。
最“优”服务环境。优化区域演艺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指导成立专业服务机构,推出服务清单,实现演出政策咨询、资源对接、内容审批、宣传推广、人才服务等事项的一口受理、一门办理,为国内外演艺机构和人士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