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轶近照。(本人供图)
文汇报记者 徐维欣
问: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答:看书、看电影、拍照片。爱看人物传记和历史类的图书,当然也会看专业书籍。
问:最想做的是什么?
答:还是想拍片,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总想用下一部作品来弥补之前一部中的遗憾。
问: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
答:探索周播剧模式,翻拍《求婚大作战》,尝试讲述“互联网+”时代上海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准备推出一本关于海外电影人记录中国影像的书。
采访崔轶时,他正猫在剪辑室中,后期工作人员正在为他刚刚导演完成的电影 《爱在蟹逅时》 添上音效、调整光影,这部讲述海峡两岸爱情故事的青春题材影片,将于今年5月20日上映。
看着自己的作品似婴儿诞生一般的逐渐成型,崔轶很享受这个过程。聊起电影,他想了又想,总结出了四个略显朦胧的字:“似近,非远。”对于年轻电影人肩上的担子,他说这心里得有数。“上海曾经有过吴贻弓这样的大师,有太多地方值得我们新生代导演学习。”虽不敢比肩大师,但“去努力拍出代表上海特色的作品”是他心中最大的梦想。
“电影《老炮儿》让大家感受到了浓重的京味儿,而作为海派文化的代表,上海也应该有代表自己文化的影视作品,希望我能有这样的机会制作出来。”
崔轶对于电影最初的印象,是小时候在故乡苏州陪着妈妈去电影院看译制片。那时上小学,每周三下午的兴趣课时间,成了他与电影独处的时光。“那个时间段,电影院里观众稀稀落落,我一个人走进去找位子坐下,等电影开场。”小小的身影,面对大大的银幕,影像世界就这样铭刻进了崔轶的心中。
为了追寻电影梦,高三的时候,崔轶不顾父亲的反对,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临时学的一些绘画技能和一些蹩脚的理论知识让我进了三试,却没有通过艺术招考拿到文化课准考证。”这次挫折,让电影在崔轶心里成了一个看似遥远的梦。
2004年,崔轶进入上海东方卫视,成为一名新闻摄像记者。新闻报道的忙碌让“电影梦”在他心中越埋越深。不过,梦想总有被激发的一刻!在顺利完成雅典奥运会的报道后,他从意大利过境转机回上海,遇到了一位向导。“我姓李,我是学电影的,1982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听着这些原本可以从自己口中说出的话,崔轶开始前所未有地想念起电影,想念起他内心的那个梦。
梦想再次点燃,很快便付诸行动。这一次,崔轶顺利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导演艺术硕士,毕业时,在同学韩轶的鼓励和帮助下,他完成了导演处女作《笛声何处》。这部以昆曲为主题的影片是崔轶求学时“表现江南区域主题研究”的体现。“读书的时候,我就在学校里成立了江南影像实验小组,应该说对这一主题的拍摄积累了不少经验。”
剧本引起了谢君豪的兴趣,答应饰演男主角。初次执导,加上明星的加盟,让崔轶前所未有的亢奋,12天的拍摄,他睡得极少。“拍摄强度之大,一度让谢君豪都中暑了,制作完成后,我一下子睡了三天三夜才缓过来。”崔轶说,能够承受如此强度的工作,确实有兴奋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源于压力:“毕竟是第一次,真金白银的投入,身上背负着市场的压力。”最终,影片成为第1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开幕影片。
坐在第一排观看自己创作的影像时,崔轶说:“银幕依旧巨大,我还是那个喜欢与电影独处的男孩,只是这一次,梦想触手可及。”
做导演的感觉好吗?崔轶说,导演的影响力来自作品的实力,这是一个用作品说话的工作。《迁动人心》获2014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纪录长片入围奖,电影《蟹蟹侬》获第19届上海影评人奖十佳影片提名奖……一点一滴,崔轶在导演的岗位上默默地下着苦功。“认真努力,我相信总会有收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