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玄晓霞 王善龙
*子女出资为80多岁老父寻找到三位照顾他的老人。
*四位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各司其职组建“新家庭”,解决了四个家庭的养老问题。
*生活照顾与精神支持并重。
刘舒仁与三位“家人”一同生活
4个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各司其职组建“新家庭”,这样听似新鲜的组合已经在德州平原的刘文娟父亲家里存续了6年。在这个家庭中,被照顾的是刘文娟偏瘫的83岁老父亲刘舒仁,照顾刘舒仁的三位老人分别80岁、70岁和67岁。四位老人搭伙过日子,用互助的方式解决了四个家庭的养老难题。一次“养老合作社”的家庭实践,也让解决当今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有了一个新的尝试。
4位老人“作伴”生活,明确分工走过6年
“老姊妹今天中午做的韭菜鸡蛋盒子,很好吃!两个老弟照料我,我们兄妹四个不是亲人胜亲人!”电话里,83岁的老人刘舒仁心情不错,话音里也透着喜乐。
刘舒仁中风偏瘫已卧床6年,在这6年里,女儿刘文娟帮他建立了一个新的“家庭”:67岁的冯奶奶负责一日三餐,70岁的谭爷爷负责为他护理,80岁的刘爷爷负责日常采购和聊天。四个老人聚在一起,天南地北地“拉呱”,从不感到寂寞,这一“拉”,就坚持了6年。
“每天早上6:30醒来,7:00和17:00打胰岛素,7:30、11:30和17:30是三餐时间,10:30、14:00和16:00是起来喝水的时间,晚上我们一起看新闻联播。”有了三个兄弟姐妹的照料,刘舒仁每天的生活十分规律。他卧床时,便和兄妹几人一同“拉家常”解闷儿。年轻时的刘舒仁“吹拉弹唱”样样通,即便如今病患缠身,他也免不了要和老姊妹们唱唱京戏、写写诗。热闹的气氛引来了街坊邻居,如今,刘舒仁家里每天都不断来客。
每次回家时,刘文娟总是四位老人一起孝敬,衣服、礼物一买买四份。“人家愿意来伺候我爸爸,是替我尽孝,替社会分忧,我就得当亲人对待。”
刘文娟跟记者算了笔账,“三个老人管吃住,每人每月工资800-1000元,所有加起来,相当于每个月大概花4000多元,解决了4个老人的养老问题,关键是还解放了我和弟弟的时间。”
灵感:母亲重病父亲偏瘫,姐弟遭遇养老难
1984年,刘文娟从山东科技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0年后,从事了6年的国际贸易。刘文娟最早体会到“未富先老”的养老难,是在1999年。
1999年10月3日,刘文娟的母亲被查出患有尿毒症。每周三次透析就要耗费一万多元,当时的工资水平是每月600元。连医生都说,“就算家里有台印钞机,也未必承担得了。”刘文娟一家原本以为,母亲是退休工人,医药费能到原单位报销,但老厂长却无奈表示,厂子效益不好,在岗人员都已发不出工资,无力再为刘母报销医药费。
“厂长一句话可以推掉责任,儿女不能推。当时全家人各自把家底拢起来,总共够我妈半年的医药费。”为了给母亲筹钱,刘文娟姐弟周末干起了零活儿。每周固定的时间,刘文娟就带母亲去医院透析。门口的面包车师傅看着不忍,只收刘文娟5元的油钱。“那段时间,实实在在体会到未富先老的难处。”病魔无情,一段时间的坚持后,刘文娟姐弟还是没能留住母亲。
母亲离开后,家里就剩下了父亲刘舒仁孤身一人,6年前,刘舒仁突发脑中风,身体的左半部分落下偏瘫,平时主要靠卧床。这时的刘文娟姐弟在经济上宽裕了些,却面临着空巢父亲的“空心”问题。
刘舒仁当了45年的教务处长,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仅仅找人护理、吃饭满足不了他的精神需求。从那时起,刘文娟开始考虑寻找一个既能照顾父亲,又能满足父亲精神需求的环境。
两进两出养老院,最后趟出“以老养老”路
“趟路”之初,和许多子女一样,刘文娟的第一反应是把老人送到有定点餐饮和专业护工的养老院。刘舒仁进过两次养老院,但是那里相对沉闷的气氛和时时需要等人照料的状态让刘舒仁极不适应。刘文娟意识到,赡养父亲,必须回归家庭。“我和弟弟给父亲找过两次老伴儿,也都不行,没办法了,就考虑找个合适的人到家里照顾他。”
刘文娟的弟弟最先找到的是老谭,他是个本分的农村人,听说城里有个老人需要照顾,管吃管住还给钱后,他兴致勃勃地干起这份美差事。担心自己被嫌老,当年64岁的他还悄悄瞒报了4岁。冯奶奶本是刘舒仁的对门邻居,也是干部家属,老伴离世后,她只能靠低保度日,日子渐渐清苦起来,冬天不舍得开暖气,只能用塑料布封上窗户过冬。得知刘舒仁需要人照顾,她放下“干部家属”的架子,开始照料刘舒仁的一日三餐。最后请来的是曾为音乐老师的老刘,他会拉二胡能算账,来到家里后,便挑起了采购和“解闷儿”的活儿。
出乎刘文娟的意料,四位老人在家里竟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们几个在一起,谁也不觉得谁是老人,那天一起唱歌,竟唱的是小孩子爱唱的《妈妈的吻》。”刘文娟把自家照顾父亲的模式跟同学朋友介绍后,几位同学的父母也加入到这场“以老养老”的模式中。“朋友的妈妈原本找了一个2600元的钟点工,现在她请同小区的另一个空巢阿姨过去陪住,每月管吃管住,付500元,结果双方都很高兴,她们已经在一起住了有几年时间了。”
专家声音
“应提倡互有需求的老年人彼此互助”
刘文娟意识到,自家正进行的分明就是一个“以老养老”的活案例。考虑到中国正面临“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困局,她有了把自家模式推广向全社会的想法。“‘以老养老’能解决护工难找的问题,如果经济条件有限,未富先老,那就尝试‘以房养老’,几个老人住到一个老人家里,把不住的房子租出去,就又有了经济来源。”
2014年,刘文娟辞掉工作,和朋友开始联系社区居委会,做公益的宣传推广。但1年的公益推广下来,连租场地带送老人入场纪念品,她和朋友赔进去三四十万。
如今,为了让自己的居家养老模式具有造血力,她引进两项老年保健服务项目为支撑,驻扎到社区,继续公益推广自己的养老模式。“中华五千年都主张‘养儿防老’,‘以老养老’ 的观念渗入需要时间,现在的‘50后’、‘6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的父母,10年后,他们就到了需要赡养的时候,我现在提出推广,也许10年后,这些‘50后’‘60后’,就能接受这样的模式和观念了。”
“不管是‘以老养老’还是‘以房养老’,理论上都有‘互助养老’的性质,也是一种典型的养老模式。”山东省社科院人口学研究所杨素雯博士说,“老年人的观念很难改,难免还是希望能依靠儿女,但是当前太多‘421’型家庭,独生子女精力不够,社会支持也很有限,这种形势下,互有需求的老年人走到一起,彼此互助,将是以家庭为基础的新型养老模式,非常值得提倡和推广。”
(记者 玄晓霞 王善龙)
链接:上海新养老模式
上海老夫妇卖房养老
陈炎生、张学敏夫妇年过八旬,卖掉了位于上海静安区武宁南路的房子,收拾家当住进养老院。老夫妻2014年作出决定,就像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大半年后,他们搬家到了宝山区的一家养老院。
半年时间他们忙了什么呢? 找房产中介,接待20多个上门看房的买家;问亲朋好友、查网上资讯,实地考察了16家养老院;联系居委会和慈善基金会,捐出卖房款中的20万元——所有这些事,全是自己搞定,连子女都没麻烦到。
当人们还在为卖房养老是不是太超前而争论不休的时候,这对上海老人已经实践了一把。“养老也是终身大事啊,谁都要做出人生最后一公里的选择。”老太太张学敏说,他们习惯了凡事自己做主,养老也不例外,“不麻烦子女、不麻烦组织、不麻烦社会”。
上海万科社区试点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
万科城市花园的“智汇坊”是上海万科推出的第一个养老系列产品——社区内嵌入式的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由小区内一个万科持有的活动中心改建而成。“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前期装修,配置地暖、中央空调、多媒体、电脑等舒适硬件以及适老化家具、康复设施等专业设备,同时引入垂直绿化等环保理念,用我们的专业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养老环境。”上海万科副总经理许青川说。
这种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新模式以“一碗汤的距离”为方向,在为老人提供专业、贴心的养老服务的同时,在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方面也具有很大意义——既可以为老人和子女提供独立的生活空间,又可以使老人不必离开子女和熟悉的生活环境。
国外养老面面观
【美国】根据美国2010年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全美总人口的13%,预计到2030年将升至20%。在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美国养老院的数量近10年大幅下降,越来越多的老人喜欢住在老年公寓里。美国一些大的老年公寓又称“退休之家”,除了租赁房屋外,还会提供健身、购物、社会活动等便民服务。图为2009年9月3日,美国华盛顿养老院的老人们。
【英国】英国是世界上较早进入银发时代的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起,英国就已经将养老问题纳入社区,对老年人采取社区照顾的模式。据全球华语广播网英国观察员侯颖介绍,英国有关社区照顾的法令明确指出,要在社区内对老人提供服务和供养,以便他们尽可能过上独立的生活,其目标就是让他们在自己的家或像家的环境中受到帮助。
社区照顾包含社区内的照顾和社区照顾两个概念。社区内的照顾是运用社区资源,在社区内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照顾。比如说用社区中的服务设施,对孤老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进行开放式的院舍照顾,老年人可以随时走出院舍,进入他的生活社区。那社区照顾就是由家人、朋友、邻居及社区志愿者提供的照顾,为有各种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这样他们便不用脱离熟悉的社区而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社区照顾主要包括生活照料,也就是起居饮食的照顾,打扫卫生和代为购物等等,还有是物质支援,包括提供食物、安装设施、减免税收等等,一般由地方政府或志愿者组织提供。还有是心理支持,包括治病、护理、传授养生之道等等,保健医生也会上门为老年人看病,免处方费,还有整体关怀,也就是改善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予以支持等。
【法国】法国政府专门为老年人设计了“老人村”。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如桥牌、舞会、音乐会、森林野餐及水中体操等,成为老人们的精神食粮。
【德国】在德国,进入“专业护理老人院”是老人们最普遍的一种选择。不过近年来,德国兴起了一种名为“老年之家”的互助养老方式。为解决老年护理人员的短缺问题,德国政府实施了一项名为“储存时间”的特殊政策。年满18岁的公民利用休息日在老年公寓做义工累计服务时间,换取日后获得同样时间的免费服务。图为2013年2月18日,德国美因茨,一名年轻人在养老院做义工。
【瑞典】瑞典的养老金系统大概分为三类,全民养老金、就业养老金、和私人储存三部分。在瑞典,即使是没有固定的单位的公民,退休后依然能得到每月至少7600克朗(约人民币7300元)的全民养老保证金。完善的养老体系让瑞典老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人环球航海,有的人去泰国晒太阳,还有人去土耳其跳水。图为73岁的老人斯文,即将踏上他的环球旅行之路。
【日本】为了应对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整个社会都在积极发展养老业,以满足越来越多的老人的要求。日本政府将养老方式分为多种类型,有“半托制”老年公寓、社区互助的居家养老,还有看护养老服务。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爱好来自由选择。图为2007年9月17日,东京的老人在敬老节手举木哑铃锻炼。
【澳大利亚】从1984年开始,澳大利亚就开始实行家庭和社区照料计划,争取让更多的老年人虽然住在家里,但是同样能够获得和专业的养老院一样的生活照顾。社区里的医生会定期上门,为老年人进行诊疗和体验,另外当地社区还会为日常生活有困难的老人提供上门的餐饮,甚至为老年人修缮房屋,这些社区服务只要符合资格都是免费提供的。
而走出家门,社区内的一些像小区图书馆等健身设施也都是免费开放的。
此外,澳大利亚的养老机构主要分成养老村和养老院两种,养老村类似于老年公寓,所有的费用会由自己来买单。而养老院是属于需要护理照顾、甚至是高度护理照顾的机构,审核符合资格之后,澳大利亚老年人可以免费居住,所有的费用由政府来买单。
来源:上海养老、养老微报微信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