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 (记者钱钰) 日前,第29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颁奖大会在华东师大举行。一组由《中文自修》杂志社发布的千人调查在会上公布,结果显示,45%的学生表示在作文中难做真我,无话可说只能编造、虚构后更精彩易得高分以及老师的引导成为学生虚构作文的三大原因。
为了配合本次竞赛颁奖的主题“抒真情,写真我”,大赛承办方《中文自修》在官网及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组关于“你写作文会虚构吗”的调查问卷,关注作文中的虚构问题。当问及“以下哪种原因会导致你写作文时虚构情节、材料”时,39.41%的学生是因为“不知道写什么,只好虚构”,30.51%的学生觉得“虚构后更精彩,易得高分”,23.24%的学生认为是“老师说可适当虚构”。可见,高分作文的诱惑、不善于观察生活、缺乏对生活的认识是导致虚构作文产生的直接原因。
当学生被问及“你讨厌自己写的考场作文吗”,有40.93%的学生选择了“相比考场作文,更喜欢写随笔”。在“你觉得作文中的你,和现实生活中的你是同一个人吗”这一问题上,45.06%的学生表示“不是,作文中的我更理想化,更懂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在作文中或多或少加入了一些虚假成分来达到考试或作文题材本身的要求。
虚构的作文都是精彩的吗?部分学生不小心走入误区,有积累无生活、有感情无真情、引经据典的文字背后是一纸空白……这些现象在如今的中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真情与真我的缺失,引起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组委会的重视。
虚构的作文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吗?语文特级教师孙宗良认为,优秀的作文应更多关注现实生活问题,比如适当涉及一些刚刚发生的时事新闻,或者家庭、个人的生活,并能有比较好的阐释。本次作文竞赛中的不少一等奖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仅仅记录了一顿普通的年夜饭,与父母之间最朴实的亲情,或是在收拾书包的那一刻,在遇到好心人的一瞬间,这些真情经过中学生的细腻表达后,同样获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经典文学中不乏出类拔萃的虚构作品,可在技巧与阅历浅薄的背景下,学生的虚构往往极不恰当且易弄巧成拙。事实上,许多学生认为可以得高分的虚构作文往往会被一眼看破,诸如亲人离世一类的题材,若非真实经历就难掩编造的痕迹。在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周宏教授看来,“缺少观察和生活的积累,所有的虚构都是虚假的”。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命题办副主任霍敏认为,中学生写作文还是应当从给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材料,写那些自己有深刻体验,能唤起联想、感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