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体育设施损坏应该找谁维修?向物业反映为何迟迟得不到解决? 这些市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在昨天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专题会议上有了答案———今后,全市所有社区体育设施的维修、保养、更新都将统一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实现全覆盖。上海市副市长赵雯出席了本次会议并讲话。
作为百姓身边的健身房,以“亲民、利民、便民”为宗旨建造的社区体育设施,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载体。自1997年在全国率先建设社区健身苑点以来,上海目前已建成9905个社区健身苑点、390处社区公共运动场、1284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44条百姓健身步道、140个百姓健身房、34个百姓游泳池和7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多元化的社区体育健身设施体系,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然而,由于部分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时间较早,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器材老化损坏,存在维护、保养、更新不及时等情况。尤其是社会资金投入建设的设施,后续维护问题更显突出。一些开发商并未履行“谁建谁管谁更新”的职责,小区物业管理积极性也不高,导致所在社区体育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满足居民健身需求,也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
对此,部分区县“对症下药”,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奉贤区体育局主动与开发商共同商讨公建配套建设中体育健身苑点的相关事宜,并在建设完成后全面接管这些健身苑点,纳入政府出资的后续维修、保养、更新管理。闵行区体育局将所有社区体育设施统一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同时实施信息化管理方式,一旦健身苑点的器材发生故障,苑点管理人员通过网络报修,维修人员根据报修平台提供的地址及时前往修理。而黄浦区体育局则根据老城区的特点,每年投入一定比例资金,有计划地逐步完成老旧器材的更新。
为彻底扫除“只建不修”的安全盲点,社区体育设施的维护将很快在全市范围实现全覆盖。今后,社会资金投入建设的社区体育设施,其维修、保养也将统一纳入区县体育部门或街镇进行管理;市体育局将进一步加大经费扶持力度,提高区县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社区健身苑点建设将重新安排市级引导资金,超过使用年限的设施器材更新将视作重建,重新享受市级引导资金。
提升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管理水平,为市民提供安全优质的社区健身环境,才能增强市民在体育健身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而这,也正是衡量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标尺。
文汇报记者 谷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