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31名本科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成三组来到德国、意大利、巴黎等地。没有相机,只有一支画笔记录当时当下的触动,考验着未来建筑师们的基本功。
今天,“西行三记”的展览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推出,以“德·意——志”、“一路向西”和“对话巴黎”三个板块呈现了学生们西行“取经”的收获与成果。
作品《啤酒茶》
“德国啤酒有多少种颜色?什么原因导致它们千差万别?原料、配方还是酿造方法?”联想到中国茶的差异与地域有很大联系,徐亮带着问题进行了一番深究,他收集了各种啤酒品牌,查阅了相关资料。原来,因发酵方式不同,啤酒花会变幻不同颜色,深度发酵后就变成了棕色,若是加入了蓝藻素、水果色素等食品添加剂,颜色会变得更加奇幻。徐亮渐渐发现,主流的德国啤酒一般是黄颜色的,和茶的基本色调不谋而合,只是深浅略有不同而已。于是《啤酒茶》的艺术装置在徐亮的脑海中出现了,他将德国啤酒与中国茶按色阶排列开来,在颜色上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界限。
作品《与胡蜂吃早茶》
沈若玙初到德国的经历,加深了她对德国人严谨性的认识。“如果有人半夜在空旷的街道上等红灯,不用猜,那一定是德国人。这种玩笑显然表达着对这个民族的钦佩。”老生常谈的德国形象,被她用163个水瓶演绎出来。水瓶一个挨一个地摆在斜坡上,每一瓶的红色墨水都保持着一致的水平面,用以具象极端化的张力与美感。此外,《黑色口香糖》《与胡蜂吃早餐》等都体现了学生们的感受,正如沈若玙所言,就算之前对德国有所耳闻,只有真正进入那种环境,才会真正体会与理解他们的民族品质。
2011年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海外艺术实践教学活动已成为艺术教学特色之一,在国内高校引起了广泛关注。院长李振宇认为,在传统的设计和美术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拓展了去海外写生和城市阅读之旅,对理工科学生而言是完全崭新的体验。学生们忘记游人的身份,融入当地人的步调,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项目策划者、建筑系教授张建龙认为,以往的艺术活动和实践一般局限在国内,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兼容并包,不仅涵盖中国乃至东方的部分,也离不开欧美的部分。尽管学生可以从书本和资料上学习,这和现场的感知完全不一样,因此学校努力创造条件,把学生带入拥有同样历史文化的空间里去体验、感知、思考、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项目的筹备、路线、行程等系列工作都由学生去决定和安排,赋予他们极大的自主权。活动经费不仅来自企业赞助,还有校友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