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曹生兵
“老师,我做的‘钻石,葫芦终于完工了,亮闪闪的,您看多漂亮!”“确实漂亮,如果加上紫色的吊坠搭配起来更好看。不错,你很有天赋!”……这不是某个艺术工作室,而是浙江省莫干山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特色文化工坊”,指导者是戒毒矫治科和大队的警官,戒毒人员创作的是“水晶粘钻工艺品”。
记者日前来到莫干山强制隔离戒毒所和良渚强制隔离戒毒所,完全颠覆了对戒毒所的固有印象。据所里的警官介绍,每个戒毒人员进所后都要经过生理脱毒、教育适应、康复巩固和回归指导四个阶段。为帮助戒毒学员坚定戒毒决心,开启新生活的信心,所里采取了医疗、心理、康复训练等各种矫治手段,并将道德、法律教育及职业技能和艺术培训课贯穿其中。“特色文化工坊”深受戒毒人员欢迎,通过艺术熏陶转移戒毒学员的注意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有利于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
“路在脚下,希望他们从此扬帆起航”
21岁的小沈 (化名),看上去还是个一脸稚嫩的花季少女,可她已有4年毒龄了。
“我家在桐乡,父母经营一家羊毛衫厂,家庭条件还不错。因为我是独生女,从小就娇生惯养,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家,整日游手好闲。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毒品。刚开始只是好奇,慢慢就上了瘾,从此生活彻底被毁了。”小沈说,吸毒后,整个人没了魂,“我曾下过决心离开家乡到杭州戒毒,可回家后还是经不住诱惑复吸,直到去年5月被送到这里”。
小沈说,她现在已经迷上了水晶粘钻的手艺,每周一次的特色工坊开课是她最期待、最开心的时候,在做手工的时候心里只有眼前的活儿,每完成一件作品可以兴奋好半天。警官也夸她有天赋,并让她做助教开始带徒弟了。“上次父母来看我的时候,看到我做的工艺品很开心,鼓励我好好学。我准备出去后开一家手工艺品店,绝不再碰毒品了。”说这话时,小沈眼睛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特色文化工坊”指导老师方警官向记者介绍,“特色文化工坊”始于去年8月,已经有两批学员了。第一批学员出去后有几个开了工艺品店,生意还不错,之前还有联系要购买“学妹”们的作品。
在另一个教室,一群戒毒人员正在一双双白色鞋面上绘制各种彩色图案,有灿烂的向日葵、娇艳的荷花等。“这些手绘鞋我们将作为纪念品赠送给即将走上社会的戒毒人员,鞋在脚上,路在脚下,希望他们从此扬帆起航。”方警官表示。
“艺术疗法”干扰毒瘾
“王星记的扇子雨淋不透、太阳晒不翘,纸不破、色不褪,要经过88道手工独特工序。你们有谁知道这扇子使用的胶水是用什么做的吗? 提醒大家是可以吃的鱼哦!”在良渚强制戒毒所内,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王老师正在为戒毒者讲授中国扇子的历史。“我知道,汪刺鱼!”“鲶鱼?”“甲鱼!”“都不对,是用黄鱼做的鱼胶。”
“去年8月开始,我们邀请杭州百年老字号王星记走进戒毒所开设‘扇艺术工坊,,教戒毒人员做扇子、画扇面、学书法。今天的课程是中国扇子历史讲座,大家学习劲头十足。”良渚强制戒毒所戒毒矫治科那警官向记者介绍,他们希望戒毒人员通过扇艺绘画、书法的学习熏陶,培养耐心,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恢复健康生活,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负责和有用的人。
“一些走出戒毒所的学员出现复吸、心瘾难戒的现象大多是由于思想空虚。强制隔离戒毒所开设‘特色文化工坊,的初衷是‘艺术疗法,,将康复融于艺术中进行,用艺术的真善美来重塑戒毒人员的价值观,转移他们的兴趣点,提高他们的人生品味,从而达到辅助康复的目的。”浙江省戒毒管理局曹警官表示,浙江司法行政各强制隔离戒毒所均建立了“特色文化工坊”,内容与各地文化特色相结合,既丰富了戒毒人员文化生活,又培养戒毒人员耐心、意志,并可作为生存技能,可谓一举三得。
(本报杭州3月28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