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静
“拆违”是场“硬仗”,但其中不乏温情。
昨天,黄浦区学院路247号,97岁高龄的独居老人项桂香回到自己的老屋,被邻居好友们祝贺“乔迁新居”———约7平方米的小屋内,墙面、屋顶白净亮堂,地面平整,新装的水斗和见缝插针的固定杂物柜恰到好处,通往二楼的实木楼梯特意加装扶手,佛龛由一块小木板换成牢固的木架子;房间一角的独立卫生间里,抽水马桶、左右扶手、淋浴器等,该有的都有了。项阿婆兴奋地说:“我家换了一副新面孔!”
项阿婆的儿子陈宗云花900元给妈妈新添了一个热水器,其余都是黄浦区在老城厢环境综合整治中帮老人修整安置的。为补上发展“短板”,黄浦区在豫园和小东门街道区域,坚持“治顽症”与“惠民生”相结合,实践出“拆一补一”的路子,将居民因生活所需搭建的厨房间、卫生间等“腾挪”到室内,拆违的同时改善居民生活质量,重塑老城厢的有序美观。
狭仄破旧老居换新颜
提起以前的老屋,陈宗云直摆手:“不提了,跟现在没法比,冬天漏风夏天闷热;屋顶漏水,外墙松脆,一摸就掉墙皮;上二楼阁楼的梯子吱吱响,人在二楼也不大敢动,一动地板就晃,周末回来看老人,睡在上面很累。”
和附近很多居民一样,由于房间太挤,项桂香家许多年前在屋外搭建了一间小屋,延伸到门口的路沿儿上,宽度不到1.3米,里面装上水斗和灶台,供简单擦洗和买汏烧所用。
今年春节一过,豫园、小东门街道全面启动拆违工作,挨家挨户上门摸排,统计违章搭建,宣传拆违去隐患的规划。正月十七,当区城管局豫园街道中队队员祁勇走进项桂香家时,老人因不了解情况显得很紧张,还流起眼泪,连说:“小祁啊,你们不要动我的房子,都住了七八十年了,不要动了吧。”祁勇安慰她,并说:“拆掉外面的违章小屋后,不会不管你的生活。”
豫园街道根据项桂香老人的实际情况,专题讨论,制定专项方案,决定借此机会把老人的老屋好好装修一番——一个多月后,就有了电视里《梦想改造家》中狭仄破旧老居换新颜的现实版。
在豫园、小东门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需要拆违的每户人家都有专门的档案,包括各类协议、文件、照片等资料,“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拆一补一”的原则不变,不仅要根除安全和环境隐患,更要切实改善居民生活起居条件。
聚焦环境整治“灯下黑”区域
黄浦区“二元结构”特征凸显——高楼大厦和二级旧里并存,现代商品房和百年私房同街,有人生活得时尚,也有人需要每天倒马桶。其中老城厢区域,人口密度大,老人多,外来人员多,困难人口多,基础设施老旧,道路不宽,违法占道经营和乱设摊等现象严重,更易成为环境综合整治的“灯下黑”区域。
豫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唐瀛中介绍,老城厢违章搭建很多源于“生活所迫”,居民房间太小,生活起居根本转不开,各种乱搭乱建屡禁不止。由此,黄浦区在“重塑老城厢”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中,提出“治顽症”和“惠民生”相结合的思路,前者包括拆除违法无证建筑、整治群租、清除安全隐患、取缔无证无照、整治乱停车、整治市容环境等,后者则包含居民厨卫工程、生活服务站工程、平安工程、公共绿化工作、房屋管理工程、管线水道工程等,两者同时发力,同步推进;“拆一补一”的方法也让居民放了心,毕竟生活条件能借此得以改善。
记者昨天在学院路和光启路附近看到,很多房屋外墙上有违建拆除后新抹平的水泥和新刷的白漆,占道经营几乎绝迹,原来被违建覆盖的道路逐渐恢复,十来组工人在沿街居民门前拆违,街道和城管等工作人员入户和居民沟通拆违进程。今年以来,豫园、小东门老城厢地区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已签订助拆协议167份;拆除违法搭建175家,面积1740.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