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面包碎屑” 离“面包”还远吗?
几位地质组队员把软泥沉积物烘干,再用细筛子过一遍筛,剩下的就是干燥的灰白色粉末。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夹杂在灰色钙质碎屑中的黑蓝色矿物微粒就清晰显现。
苏新解释说:“这些矿石的微粒,就如同我们吃面包,手中面包渣会掉在地上,面包碎屑越多的地方距离大块面包就不远了。所以我们研究沉积物里面的硫化物矿石碎屑越多,距离热液硫化物金属矿点就越近。”
苏新说:“我们这几天施放抓斗也是调查这片海区海底的基础地理信息,了解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这片海区基本是研究的空白区域,抓上来一些样品进行分析,就知道这些石头属于什么类型,并推断附近是否存在热液活动。”
抓取物如同一块块拼图,每块岩石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片;也像讲一个大故事,需要许多小细节的支撑。每次抓斗抓取的岩石和沉积物数据,都将有助科学家研究整个区域的成矿条件。
队员们不但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沉积物,还会用仪器测量分析其化学成分,这样就能发现矿石碎屑和较高的铁、锰、铜等金属元素分布,从而找到矿藏的蛛丝马迹。
据介绍,海底的金属硫化物热液区其实面积很小,大型的直径在一两百米左右。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海底热液区的直径也只有200米左右。
“从3000多米水深的海底找到直径一两百米的区域采样,几乎是大海捞针。有时候即使看到好的岩石样品,但是在海底山的斜坡上,抓斗也很难抓到。”苏新说起了下抓斗的难度。
“抓斗下到海底后,尽量选择在含多类物质(如含有石头和沉积物)等海底信息多的点位抓取。西南印度洋的作业时间窗口期短,现在我们的设备状态不错,希望能直接抓上来矿石标本,那就能最有力证明存在矿点。”
电视抓斗作业在日后几天还将继续进行。执行中国大洋科考第39航段第三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科考船劈波斩浪驶向下一个作业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