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大洋一号”船电视抓斗洋底探秘
新华社记者杨维汉
大海无垠,洋底难测。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上的科学家用深海电视抓斗,到大洋的洋底去打捞“宝贝”。4月中旬的西南印度洋作业区风浪渐息,正是下抓斗的好时机。4月12日晚至15日,“大洋一号”一连10次从大洋底获取大量样品。
开斗!“这对我们来说可是宝贝”
海风阵阵,涌浪使船颠簸。随着钢缆上收,白色抓斗浮出水面。“大洋一号”船尾的A型架缓缓向甲板移动,悬在甲板上方2吨多重的抓斗摇摆不定。
“拉紧绳子!”作业组长王建佳一声令下,左右各3名调查队员拉紧了止荡绳,抓斗不再左右摇摆,最终稳稳落在甲板上。
这是从几千米的大洋底回收抓斗的关键时刻。这一幕,几天来不停在船尾甲板上演。深海电视抓斗能沉入3000米水深的海底,科学家可以通过船上实验室中的监视系统,操控斗内摄像机观察海底以及斗爪开合,对海底表面的物质抓取采样。
“开斗”——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海底几千米下抓来的东西浮出水面,就要呈现眼前,令人格外心动。
“控干斗里的海水就打开抓斗,”首席科学家苏新发出指令。
抓斗打开了。甲板上瞬间堆积着一大片灰白色的“软泥”,里面包裹着一块块黑色的大石头。
“这些‘软泥’是洋底沉积物。外人来看并不令人喜欢的‘软泥’和大黑石头,对于我们来说可是宝贝,”苏新一边说,一边从软泥堆里铲起一块石头仔细察看。
24小时连轴转 多点多人精确配合
“多波束,多波束,抓斗出水,请打点。”船舱内多波束实验室的对讲机中,传来甲板作业组长的呼叫声。正在值班的队员张衡迅速记录下水深、经纬度等参数数据。此时已是凌晨3点。作为调查队一员的记者也在多波束实验室不同班次值班,所以对这样的呼叫声已经非常熟悉。
船上作业是24小时轮流不停倒班。抓斗一上甲板,地质组、生物组、化学组就忙起来。拍摄样品甲板照片,采集生物、岩石、沉积物等样品编号、封袋、装箱,检修抓斗,清理冲洗甲板……在船到达下一个抓斗站点前,这些工作都要完成,并做好再次放斗的准备。
深海抓一斗,全船绷紧弦。完成电视抓斗不是简单轻松的事,需要船员和调查队员密切分工配合,无论白天黑夜,都要按照精准的流程走。
首席科学家下发作业通知单;船员驾驶船舶行驶到作业点开启动力定位系统,保障船只定点精确作业;队员宋帅、王翰宇开动绞车,让传递信号的钢缆与抓斗实现收放自如;队员秦辉、杨平宇在实验室内观察电脑监控屏幕,操纵抓斗张开、咬合;甲板作业组的队员们拉住大绳,防止抓斗摇摆;多波束实验室值班队员记录收放抓斗数据信息;地质等专业组队员甲板取样后,送到舱内的实验室进行分析……多点多人的精确配合,让在黑暗海底不知沉积了多少年的石头和软泥,得以见天日。
值完下午班的首席科学家助理、地质组组长吕士辉,凌晨3点赶到实验室研究抓斗样品。他拿起一块黑色石头用放大镜仔细看,放到鼻子前闻一闻,又拿起地质锤凿开,观察岩石内部。连轴转的工作很消耗精力,但此时的吕士辉睡意全无,专注地盯着刚出水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