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标尺”来了。科技部网站4月21日发布《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用26条基准、132个基准点考察公民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能力。
132个基准点测“四科两能力”
对于132个基准点,上海科学学会理事长、参与《基准》制定的李健民将其概括为“四科两能力”,“四科”分别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两能力”为参与社会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基准点中,“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这一条颇受关注。李健民说,阴阳五行是中国科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环,我们必须知道思想是如何演化的,这对增强科学的辨别能力大有帮助。
不过李健民也承认,要达标并不容易。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与上海市科委去年联合发布的2014年上海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正是基于此 《基准》,上海仅有28.8%的公民达标。
体现中国特色,兼顾知识和能力
《基准》出台离不开一批上海科学家做的大量前期探索工作。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中国就开始寻找这把衡量科学素养的尺子。
一开始找到的是美国学者米勒提出的科学素质体系。米勒认为,科学素质应该包含三方面:科学术语与概念的词汇量,对科学过程的理解以及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影响的了解。2004年,他公布了用这个维度测量美国公众科学素质的水平为17%。
在2006年全国科技周举行的中美科普论坛上,许多人建议要把“米勒体系”引入中国。但李健民等一批学者表示,米勒体系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方面已经不适合时代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更符合欧美特点,我们要制定中国自己的科学素质“标尺”。科技部很快肯定了这一提议,并以部市合作项目的形式,组织课题做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评测体系。
中国特色到底体现在何处? 李健民说,相比于米勒体系对知识的倚重,中国体系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基准》制定前期参与人刘晓玲博士举例说,调查问卷并不问“地震震级有几级”这样的问题,而会问“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室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创新离不开有科学素养的公民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开始研究美国公众的科学素质问题,米勒认为,健康、能源、环境、食品、农业等问题都需要公众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当公众无法理解“辐射”这个词的含义时,就无法对一个地方是否建立核原料贮存设备有正确判断。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干频表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上海正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2014年调查出的28.8%数据也表明我们具有很大提升空间。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获取与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就可对各种谣言有更强的识别、免疫能力,也可在遭遇危险时,采取更妥善的措施保护自己和周围人。
上海科普教育中心主任郁增荣表示,上海已经有了测试公民科学素养的数据库,他们将根据新的标准要求对数据库进行调整,设计更加符合这把“标尺”要求的科普工作。
相关链接
部分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点
1.树立科学世界观,知道世界是物质的,是能够被认知的,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
2.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知道“基因工程”、“干细胞”、“纳米材料”、“热核聚变”、“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高新技术。
3.知道技术产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而且常常超过了设计的初衷,既能造福人类,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4.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能借助数量的计算或估算来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5.知道自然界存在着必然现象和偶然现象,解决问题讲究规律性,避免盲目性。
6.能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如电磁炉、微波炉、热水器、洗衣机、电风扇、空调、冰箱、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照相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