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影片《地雷区》剧照。(资料图片)
“我认为不可以轻率地判断人性是善良的还是丑陋的。我们当然希望人性应该是美好的,但常常因为一些无可奈何的原因,人们才会做出无可奈何的事情。”阿根廷影片《帮派》的制作人费尔南多·布鲁姆有这样一段创作阐述。
昨夜,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落幕,《帮派》成最大赢家,将“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和最佳女主角3项重要奖项收入囊中。这部以女性视角透视人心的电影,与斩获最佳男主角奖的丹麦影片《地雷区》,以及一批入围竞赛单元的战争题材电影都向外界透露如下讯息:越过肤浅的外形描摹,升级到对彼此内心和立场的追寻,复杂人性成为了电影内容的金矿。
记录苍生,哪怕不被大众理解
《帮派》讲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位颇有前途的女律师宝林娜的挣扎人生。事业上升期,她放弃了光鲜的工作转而投入到家乡所开展的社会运动中。她的家乡位于阿根廷、巴拉圭和巴西3国交界处。在遭受边缘化对待的郊区中学执教两周后,她被一伙恶徒侵犯。至此,故事刚刚展开。其后,她的人生沿途都是选择:被残忍施暴,她为什么留在原地而非远走?当被侵犯并导致怀孕后,她又为什么坚持生下孩子?
与其说《帮派》是一部探讨女性生存的社会化影片,毋宁看成主创们希望借影片记录苍生,记录每一个复杂的内心,哪怕部分观念不被大众理解。
略有遗憾的是,该片主创提前离开北京,没能亲手接过3项奖杯并充分表达创作理念。但布鲁姆在2015年的戛纳影展上有这样一番言论或可窥见一二。“拉丁美洲电影无疑是世界电影中最独特的一类。但对世界上多数观众,这类影片又是相对陌生的。由此,阿根廷人一直希望能找到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他说,《帮派》 原版电影早在1961年就被搬上大银幕,“在阿根廷,重拍电影是非常罕见的。我们之所以进行重讲旧故事,是相信,这样的内容不论对过去还是对现在,能很全面地探讨女性对待社会以及女性被整个社会对待的方式。”
拷问人心,从不一样的立场出发
丹麦电影 《地雷区》 将镜头对准了1945年二战的尾声。纳粹德国投降后,留在丹麦的德国战俘被投放到联军工作。这些从未接受过专业排雷训练的战俘被送往丹麦西海岸,去拆除德军留下的200万颗地雷。不足半年时间,14条年轻的生命最终只留下4人。电影节的颁奖词写道:“这是一部关于战争后果的影片,更是一部从不同立场出发来拷问人心的影片。”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包括《地雷区》 在内,有一批战争题材电影受到关注,比如俄罗斯的《我是一名教师》以及波兰电影《克莱兹梅尔》。在业界看来,战争的苦难、人性中残酷的一面,那段全人类都无法忘却的岁月,这些都是电影从业人可以反复挖掘、书写的长卷,也是一面帮助后人正视历史的镜子。
就像《地雷区》制片人米卡埃尔·雷克斯在听到此片在中国引起反响后所说的:“影片所描述的是一段真实发生的故事。这段历史能得到丹麦及德国两个国家的认可,是因为德国能直面过往。我本人对中日战争并不十分了解,但我曾与日本同行说,如果这部电影能帮助日本人重新正视历史,我会很欣慰。”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相关链接
“天坛奖”主要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帮派》 (阿根廷)最佳导演:《理想主义者》 克里斯蒂娜·罗森达尔 (丹麦)
最佳男主角:《地雷区》 路易斯·霍夫曼 (丹麦)
最佳女主角:《帮派》 多洛丽丝·房兹 (阿根廷)
最佳男配角:《师父》 金士杰(中国)
最佳女配角:《命运女神》 科捷万·特斯克哈卡娅 (格鲁吉亚)
最佳编剧:《帮派》 桑迪亚哥·密特雷、马利亚诺·林纳斯 (阿根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