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文汇报:您认为,中国的跑步群体是如何萌芽、发展的?“跑步热”的背后有哪些原因?
吕明奎:中国跑步人群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开始迅速增长起来的。此前,跑步的主要群体除了专业运动员以及需要达标的学生,更多是年龄大概在40-60岁之间,有跑步习惯的中年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吃饱穿暖后,大家开始关注健康,关注运动。加上北京奥运和国内外各大运动品牌的助推,以及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跑步很快成为人们乐于参与的一项运动。
其实,跑步运动本就是一个门槛极低,参与性很强的项目。它不受场地或其他因素的制约,当你想跑时,穿上一双鞋子,就可以马上开始。
文汇报:有人说,移动互联网的诞生催化了“跑步热”。我们也观察到,中国的跑步者热衷在社交网络中分享成绩,喜欢组跑团等等。在您看来,中国的跑步爱好者有哪些特征?
吕明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的确是跑步运动热度蹿升的因素之一。现在很多参与跑步的人群都是年轻人,而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晒”、“炫”,喜欢在别人的点赞中找到自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带有社交性质的平台能够火爆的原因,从facebook到微信,从国际到国内,人们需要表现自己,并得到外界的认可,这是人类的基本情感和心理需求。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造成“跟风跑者”比比皆是。我想,随着人们对跑步运动认识的加深,这种热情将会变得更加理智,更具个性化。很多跑步爱好者已经开始反省这一点,现在,越来越多人渴望跑步回归本真,在最原始的状态下,享受运动带来的快感。为什么选择跑步?跑步究竟给你带来了什么?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探讨,有了理性的思考,跑步才可以变得更有意义。
文汇报:就您观察,从个体的角度来说,跑步为何让人“成瘾”? 它给人的身体带来了哪些益处?
吕明奎:我个人不太赞同跑步“成瘾”这个说法,其实跑步更应该是一种习惯。当你跑起来的那一刻,心里想的肯定不是通过终点后该如何庆祝,而是在运动中不断暗示自己:我可以,我能够。如果真的能这样看待跑步,也许你会跑得更远,坚持更久。
跑步给人身体带来的益处很多,存在于各种层面:跑步可以净化心灵,通过专注的运动,让负面能量随流淌的汗珠化为乌有;跑步还可以改善心肺功能,让你拥有一颗强壮的心脏,迎接更激烈的挑战。当从事一项运动时,不再把争夺名次视为唯一目的,那这项运动带给人们的益处才是真实的。
文汇报:虽然跑步是一项值得提倡的运动,但这两年来,无论是在日常跑步还是跑马比赛中,我们都会看到一些受伤、甚至猝死的案例。在您看来,跑步存在着哪些误区?如何科学地进行跑步这项运动?
吕明奎:运动,是具有危险性的,会在过程中产生伤病,甚至死亡,跑步也不例外。
我觉得目前人们对跑步运动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刻。翻看世界马拉松运动的历史,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悲伤的故事。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跑步,因此在选择跑步成为你平时主要的运动方式时,对自己做一次详细的检测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
身体的评估检测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检查,它还要针对个体的差异,结合各种的数据,对不同人的身体机能作出详细评估。这种评估筛查需要专业人士来进行,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再根据这些建议选择真正适合个体的运动项目。
依靠这一程序,既可以有效降低跑步过程中发生伤病和意外几率,也可以对个体进行长期的监控,建立跑步人群健康大数据,更细致地为跑步爱好者提供服务和指导。类似的模式已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形成规范,而在中国,不论是理念还是运动习惯,都不够成熟,也缺乏系统的宣传和实施的体系。
文汇报:跑步所造成的常见伤害有哪些?我们应当如何避免?如果碰到了受伤的情况,应当如何科学地康复?
吕明奎:由跑步造成的伤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急性伤害,另一种则是慢性伤病。急性伤害主要发生在平时的练习和一些强度较大的比赛中,导致受伤的因素很多,比如运动习惯不好,尤其是冬天,室外温度较低,热身不充分,容易出现肌肉拉伤和关节扭挫伤,常发生在下肢以及腰背部。
跑步中的慢性伤病是比较常见的,与运动项目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长距离跑步,运动时间持续长,技术动作相对单一,错误的技术动作反复出现,会“积劳成疾”,引发慢性损伤。
其实,跑步中的急、慢性损伤是相互影响的,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互为因果。常见的慢性伤病有髂胫束摩擦综合征、膝关节滑囊炎、肌腱炎、髌骨软骨病等等。当出现伤病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处理急慢性伤病的知识,如急性损伤时,可以遵循RICE和POLICE原则:止动,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者。
伤后的康复非常重要,国内的运动康复理念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还相对淡漠,多数还是使用偏中医的按摩手法和治疗。近些年,中国的运动康复领域发展态势迅猛,大量人才涌入,也有很多“海龟”学成归来,他们都为运动康复在中国的发展做出非常大的贡献。科学利用运动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辅助治疗,事半功倍,所呈现出的效果非常显著,它可以让伤者尽早参与到运动中,使恢复的进程加快,并得到更加理想的恢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