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张庙街道在拆违的同时积极改造小区公共环境。图为泗塘五村拆违后小区新建的公共绿地,供居民们休闲散步。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本报记者 刘栋
一早出门,小区内已如同菜场一般,卖菜的、卖肉的、修鞋补胶的,各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晚上下班回到家,小区菜场虽已收摊,却留下一地的垃圾……住在这样混乱不堪的小区,李凡每天都觉得自己的心情“糟透了”。
让李凡觉得“糟透了”的地方,是宝山区张庙街道泗塘五村。在这个上世纪90年代初建成的小区,破墙开店已成常态,一些居民更是不放过任何一块可以占用的地方“圈地围垦”。五村的两个居委会曾做过一个统计,一居委居民破墙开门开店率为54%,二居委则高达88%。
从今年3月开始,宝山区张庙街道以“五型社区”创建为契机,聚焦老旧小区环境顽症短板治理,攻坚“五违”整治,着力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泗塘五村作为首个启动小区,街道相关部门邀请居民共同参与。记者昨天获悉,泗塘五村内共有398户破墙开门开店,目前已有近九成完成整治。
违法搭建的传播堪比病毒
时光倒回20多年前,泗塘五村算得上当时宝山地区数得上的好小区———新房子、煤卫独用。建成时就搬到这里的陈阿姨至今还记得,当年搬家,可是让身边不少小姐妹羡慕了一阵,“条件好啊,住得舒服”。
可逐渐地,这个“90后”小区开始出现各种新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小区内各类车辆的停放问题,矛盾由此激化。住在小区出入口一楼的残疾人老张,就是那时候把自己门前的地“圈”起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残疾车能方便停放。
违法搭建的传播能力,有时堪比病毒。老张的私家车棚搭好了,隔壁邻居也照猫画虎搭了间房子,租给别人开理发店。更有居民“圈”起家门口的绿地,搭出房间或自用或出租。街道也不是没想过拆违,可一提这事,家家户户反弹强烈。管不了、拆不掉、刹不住,矛盾长久积累下来,曾经的好小区一步步“沦落”为脏乱差的代表。
让居民共同参与拆违
杨勇雷是张庙街道分管城建的副主任,也是这次拆违整治的牵头人。在对居民逐一摸排后,他发现大多数居民希望能够整治小区现在的环境,但又怕只是拆了自己的、留下别人的。
有改变的想法,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拿出一套让居民既满意又服气的方案。整治工作组找来居委会、物业,又邀请居民,来了场“头脑风暴”。物业提出,得先把小区道路拓宽,多辟点停车位;居委会建议,小区绿化太少,必须增加面积和种类;居民的意见更具体,违建拆了没地方晾被子,残疾人车停不好被盗了算谁的……
按照各方想法,整治工作组对整治方案几易其稿,并主动向居民公示。方案最终确定后,整治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先是拓宽小区内部道路,违法“圈地”居民的搭建物一律拆除;解决居民停车问题,每个单元门口都装了地锁,方便居民锁车;根据居民需求搭建晾衣架,架子上还专门安装了锁扣,便于居民晾晒衣物。
小区基础设施的变化,让不少居民眼前一亮。整治工作组还公布了统一整治方案———破墙开门的必须封,窗户规格均为1.2米×1.2米,防盗窗宽度不得超过30厘米。此前抱着观望态度的居民,也开始变得积极起来,主动找到整治工作组要求拆除自家的违建。
找准症结解决实际困难
多数人动了起来,可仍有那么几个“钉子户”雷打不动。居民老郑此前破墙开了个杂货店,一家老小开支全靠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小门面。
“封了门,我的店还怎么开?一家老小谁来养?”了解到老郑的情况后,整治工作组专门为他制订了一套方案———破墙开的门必须封掉,但窗户规格可以适当扩大一点,不影响做生意。为了让老郑安心,工作组还专门给他做了一幅效果图。
几番沟通下来,老郑接受了工作组给出的方案。等施工结束,他发现杂货店的生意并没受影响,反倒是封了门后大大提高了店面的安全性。“整治拆违的标准必须统一,但也要考虑到一些居民的特殊情况,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杨勇雷觉得,居民关心的是你能不能把一碗水端平,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取得大家的支持。
几天之后,泗塘五村的整治行动即将进入收尾阶段。曾经的“菜场小区”,如今已彻底换了新颜,这些变化也让李凡的心情好了许多。“毕竟,不用挤在一个乱糟糟的环境里,回到小区就能让人感到安静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