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座使用3D打印技术建造的办公室近日在阿联酋迪拜国际金融中心落成,该办公室的主体部分由盈创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3D打印完成。新华社发(田维摄)
■本报记者 许琦敏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国家在不少领域的创新实力,已经站在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门槛上。”昨天,在北京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科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药物化学家陈凯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尊重科学研究特点、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等,说到了科研人员的心坎上———我国要跨越这道创新门槛,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不能再以“管理工程项目”的方式管理创新活动,科技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一旦完成,将使我国的科技创新格局大大提升。
从点的突破逐步迈向系统创新
“科技创新需要长期积累,当实力、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从量的扩增发展到质的提升。”陈凯先以他最为熟悉的新药研发领域为例,2003年,作为新药研发国家队,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整体搬迁到了刚开发不久的张江高科技园区。
十几年间,一个国家级的新药创新平台在张江崛起:这里不仅有高水平且完整的新药研发创新链,还吸引了大量国际制药巨头的研发中心,以及众多中小生物医药企业———这标志着我国在新药研究上的创新实力已经有可能从点的突破,逐步迈向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
“过去,我们的新药研发主要以仿制、跟踪为主,即使有创新药物产生,但依据的基本作用原理、药物靶点,都还是跟着国外走。”他说,拿抗肿瘤药物来说,多年来“细胞毒”“抑制肿瘤新生血管”“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一个个治疗肿瘤的新方向、新热点,都源自外国科学家,未来中国科学家应该在原始创新方面有所作为。
其实,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领域,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已逐步走到了世界前沿。最近几年,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好几次登上《自然》《科学》杂志,受到
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同时,他们利用多年打造起来的新药创制体系,尽快将这些基础研究的成果向药物发现推进。“当年一片农田的张江,现在正在建设越来越多的大科学装置,如上海光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活细胞成像平台等,将为新药研发提供新利器。”陈凯先说,这也将为我国新药研究在国际上逐步走向“领跑”提供有利条件。
“管创新”就要尊重科研的特点
在“科技三会”开幕大会上,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陈凯先深感国家领导人对目前科研一线所面临的困扰有着十分清晰的了解,这让他感到由衷高兴。昨天,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总结讲话中提到,要从九方面入手,落实
总书记的讲话,其中还讲到要组织专门调研,解决科研人员最关心的经费管理等问题。
“总书记说,要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真是切中要害。”陈凯先说,总书记还指出,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
不能用管工程项目的方法来管理科研创新,那样不仅消耗了科研人员大量的宝贵精力,也使很多可能产生重大原始创新的思想失去成长的环境。他觉得,最近颇受关注的河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韩春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随意贴标签,尊重好的科研想法,给基础研究以长期稳定支持,更有利于科学家做出好的工作。
“见物不见人”,是我国现行科研
经费体制中被诟病最多的问题之一。陈凯先说,创新活动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我们的科研经费可以用于人头费,将可能使我国科研格局产生质的提升———以博士后为主力的科研格局,将取代目前以研究生为主力的科研格局。
陈凯先解释,对于科研活动而言,研究生主要还是处于学习阶段,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验技能、研究能力的培养,导师要花费大量精力,将他们从生手训练成熟手,而博士后则是准科学家,可以一边提高一边工作,其科研水平、科研效率明显高于研究生。“国际上很多优秀且重要的工作,都是在博士后阶段诞生的。”他说,国外实验室大都以博士后为研究主力,导师可以使用研究经费聘用博士后。而我国目前各单位下达的博士后名额太少,很难形成以博士后为主力的科研格局。科研经费如可用于自主聘用博士后,将对提升我国科研创新能力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