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追随柏万青?在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曹锦清看来,在高度利益化和诚信缺失的时代,柏万青提供了一种诚信纽带,不同的项目都能够找到不同的处理方式,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她都能够给予一种满足。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在柏万青志愿者工作室那里找到了意义。“市场提供货币,不提供意义,人没有货币不能生活,没有意义也不能长久支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认为,柏阿姨做的许多工作,对于如何真正理解全面依法治国非常重要。作为近代法哲学的基础,黑格尔法哲学讲得很清楚,法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抽象法,即外在的法;二是主观法,即道义;三是伦理,即实在的法。外在法或者抽象法要能够有实际的效果,必须适应一定的道德状况和社会伦理。现在有些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割裂开来。如果从黑格尔法哲学的角度来说,以德治国是以较高法的治国,因为抽象法是最低的法。随着社会逐步扩大,抽象法作用必须加强,但是如果仅仅以为抽象法能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对的。在吴晓明看来,中国许许多多问题是靠伦理的方式而不是抽象法的方式解决的。所以,发展志愿者、调解员队伍,既符合中国传统,也符合当下社会转型的实际情况。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杨雄认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社会治理,首先需要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探索推进社区共治与自治的基层治理结构的形成。基层社区治理的本质是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特征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此实践过程中,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良好协作。“柏万青现象”恰恰体现了上述理念,其要意在于一一通过“社区再组织”达到“社区提升”。他同时指出,在研究“柏万青现象”过程中,也看到她时常流露出这样的担心:“我也在想,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够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杨雄认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城市,今后确实需要有更多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柏万青”。这就是研究“柏万靑现象”的意义所在。
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上海社科院原党委书记潘世伟对此也表示认同。他认为,柏阿姨有自己的色彩,但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根据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柏阿姨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她的思路和逻辑是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人佩服柏阿姨,但是柏阿姨是否被80后、90后、00后所接受?她的话语体系、观察问题的角度,如何为更多社会群体所接受,使更多代际的人能够沟通,产生持续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希望上海涌现越来越多的“柏阿姨”,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充满活力,老百姓才能得到真正的心理安宁。
复旦大学“复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刘春荣形象地说,柏阿姨是万人迷,也是学术和理论上的谜。他归纳了“柏万青现象”需要解释的6个特征:一是规模宏大,平时看到各种各样的草根社群都是小打小闹的,而在柏万青这里,仅中老年交友沙龙已经有1万多人,规模非常惊人。二是跨界动员,柏阿姨不仅仅动员老年人,也动员中产阶级,通过跨阶层、跨界、跨群体把各种资源衔接起来,所以她所产生的不是针对某一特定阶层的力量。三是跨地域,她在静安区,但是又产生了跨地域的影响。四是多功能,包括社会矛盾调解、老年人社交等,她的功能还在延伸,从而使边缘群体、利益表达能力比较弱的群体、社会能见度非常低的群体,能够得到表达和交往的机会。五是有持续性。六是避免对抗性,是社会治理的有效补充。
周锦尉、黄晓春等也在座谈会上作了发言。本次座谈会由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上海社科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解放日报·上海观察天下频道“思想汇”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