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16时,随着最后一辆装着1.6吨液氨的危化品槽车从上海申宏冷藏储运公司的厂区驶出,昔日上海甚至远东地区最大冷库的关停工作接近了尾声。
为了城市的安全和发展,两个建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冷库完成了历史使命,向世人告别。
运行半个世纪不曾停歇
周家嘴路军工路路口,两幢方正硬朗的庞大土黄色建筑依旧伫立,中环就从它们身旁擦肩而过。若非业内人士,一般无从得知这两个冷库的辉煌过往。
50年前,这里还是荒芜一片。1966年,容量10000吨的老库建成投产,两年以后,容量8000吨的新库在其北侧拔地而起。占地55亩、冷冻品总储存量将近2万吨的冷库,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冷库。
两个冷库自建成投产,已经运行了半个世纪,不曾停歇。
可以说,摆上上海人家餐桌上的冷冻肉制品,大多数都在这两个大“冰箱”里储存过。
见证副食品供应历史
老员工说,最早的时候,冷冻三厂隶属原上海市食品进出口公司。两座冷库主要承担的是转运储存的作用,为国家换取外汇。
无论是海产品、肉类、家禽等,不对市民开放购买,从全国各地汇入的优秀农产品,都在这里被装箱上车出口。
伴随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和市场经济的开放,冷库也开始打开大门,做起了国内生意。
冷库内依然有些阴冷潮湿并发出异味,昔日冰层覆盖的景象已荡然无存。
冷库内的走道被工人称为“回笼间”,最早的时候,零散摊贩的简单贩卖就在“回笼间”进行。到了1999年,冷库里专门开辟出了一条交易街市,大量的冷冻食品开始从冷库里搬出,进行市场交易,开放给上海普通市民享用。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的品种到各种类型的副食品冻品,冷库可谓见证了50年来上海副食品供应的历史。
冷库管道长100多公里
当年在偏僻荒凉的地方建起的冷库,曾是这片地区最高的建筑。时过境迁,当年的荒地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推进,今天的冷库逐渐被超市、学校、居民区、中环线和林立的高楼包围了起来。
冷库使用液氨作为制冷剂,液氨属于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人体接触后会引发烧伤,且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一旦泄漏后果不堪设想。申宏冷藏的液氨最大储存量达到80吨,是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单位。加上冷库系统使用年代久远,系统管道、阀门等设备老化,这个地方无疑成了城市里的一颗“定时炸弹”。
因此,从2015年9月开始,申宏冷藏启动了关停转型工作。
今年4月8日,氨压缩机正式停止制冷,封冻了50年的坚冰开始慢慢融化。
据说,冷库所有的管道如果加在一起,能达到100多公里。如果没有影像资料辅助,实在很难想象这里曾经覆盖冰霜、货物堆栈、繁忙进出的景象。
而原先依靠着冷库建立起来的交易市场里的商户,也随着企业的关停转型全部撤离搬迁。
未来规划尚不明确
对很多老职工来说,冷库和工厂是两代人的回忆。制冰车间主任刘玉明的父亲,属于“开天辟地”的一辈,建冷库的时候还在工地打过桩,刘玉明则在1986年顶替父亲进了厂。到了冷库谢幕的一天,刘玉明现场操作、监督着最后一车从贮氨罐和管道里抽出的液氨运走,父子二人也算是有始有终。
“不好说,今天的心情是蛮复杂的。但至少交给我这个任务完成了,安全的这块石头落了地。”刘玉明说。
很多冷库厂的员工,希望将来冷库能保留下来,既为他们留下点念想,也留下点历史的痕迹。
申宏冷库关停转型以后,这个远东第一冷库会进行什么样的规划尚不明朗。
转型前
冷库每日进出量达2500-3000吨,进出车辆约150辆,年交易量达到70亿元,全市60%的冷冻肉类都出至于此。
转型后
上海申宏冷藏储运有限公司军工路冷库整体建筑已被列为杨浦区文物保护点,其后若需修缮、保护、开发,都需经过相关文物部门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