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上海交大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招生面试的考生排队入场。杜欣摄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姜澎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和上海大学的综合评价录取试点校测昨天结束,加上之前一天,同济、上海财大、上外和华东理工举行综合评价试点校测,至此,今年沪上9所高校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校测已经顺利收官。
从今年的9校综合评价录取来看,真是“新意”多多,不仅给了部分考生一次新的选择机会,而且其中传递的不少信息,值得今后新高考时代的更多考生和家长们深思。
焦点一:如何看待今年各校综合评价批投档线的“波动”
一位长期从事大学招生工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此次招生人数来看,按照1:1.5的比例划定学校的综合评价批入围分数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入围人数是所有高校中最多的,比人数排在第二的复旦大学入围人数要多近200名,“一般情况下,200个学生之间的分数差异,差不多在10分上下,这也是为什么上海交通大学的分数线只能排在中间位置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年,9所参加综合评价录取试点的高校,都把校测看作是一次高校特色人才选拔方式的探索。”据一位高校招办负责人介绍,所有参与的高校都精心设计了符合该校人才培养理念的选才方案。复旦和上海交大均沿用往年两校自主招生和去年综合评价的面试方式。复旦为多轮“一对一”面试;上海交大为考生与专家“一对三”两轮面试;同济采取考生与专家“一对七”的面试,并首次对考生心理素质展开考查;上外则引入外语听力机考,注重对考生外语能力的考查;而上海财大的校测以考生与面试专家“五对五”的方式开展……
“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探索的最终目标是能够使学校和考生都不再分分计较,能够真正做到看分又看人。”某高校分管招生的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年9校综合评价录取试点,为明年学生填报高考志愿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焦点二:为什么说综合评价录取对考生来说是一次“博弈”
高校重视校测,希望考查学生的学科兴趣和专业志向;考生借助综合评价录取,希望抓住机会挑选更好的专业———从今年9校综合评价录取校测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看上去双方的目标非常吻合,但由于招考双方博弈的存在,仍然出现了一些让学校和考生都感到“小意外”的情况。
比如,部分院校的投档线比考生和家长的心理预期要高。有从事高校招生的专家介绍,综合评价录取本来是为考生能够选择心仪的学校或专业多创造一次机会。“从历次的志愿填报的情况来看,高分考生往往更容易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对于某个分数段以下的考生,更多的则是博弈了。综合评价批的投档线,本来预计应该比统招线低一点,但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很多考生对综合评价录取都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水涨船高,推高了部分院校的投档线,这其实就是考生博弈后的结果。”
记者在采访时还获悉,今年的综合评价录取,有部分入围一些高校校测的考生选择缺考。虽然这部分考生人数极少,却引发一些专家的关注。“缺考的原因有几种,有个别考生或许也参加了自主招生批,拿到了比较优惠的条件;也有的考生或许是乐观估计了自己的高考分数,认为自己裸分也能上个好学校。但今年统招分数线还没有出炉,考生若对自己的实力评估不准,说不定就是放弃了一次进更好学校或专业的机会。”
焦点三:哪一类考生在综合评价批会更受青睐
9所高校将依据考生高考成绩占60%、校测成绩占30%、高中学业水平考成绩占10%的比例合成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考生能否在综合评价录取中博弈取胜,占比30%的校测非常关键。
事实上,尽管今年9校的校测方式不尽相同,但选才的目标高度一致:要通过面试选拔出有较浓的学科兴趣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
一位报考同济设计类专业的考生介绍,在面试时考官提问的重点就是他为什么会对设计专业感兴趣。为了考查这一点,考官还现场提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设计这间面试教室,你觉得哪些方面有待改进?”而在校测现场,有不少考生明确表示,他们报考同济就是冲着自己心仪的专业来的。
按照业界人士的看法,今年9校的综合评价录取已经向外界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未来的考生应该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过去,只有高考统考中的绝对高分生才有机会凭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挑”专业。而今后,综合评价录取则给了一些高考分数不占绝对优势但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
在另一位招办负责人看来,今年综合评价批投档线的高低,也向高校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这是未来高考改革的方向”。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不论考生在专业的选择方面是否理性,这至少给了考生选择的自由。而这一变化将使未来高校更关注学科的特色发展。这也为明年学生在高考时直接填报专业志愿提前探路。从长远来看,学生将用自己的选择淘汰那些没有特色的大学、没有特色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