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介绍自己的禁毒动漫绘画作品
徐汇区中小学『长桥杯』禁毒动漫绘画创作比赛现场 供图 长桥中学(资料照片)
近几年,本市新增涉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多数。浦东新区的统计显示,吸食合成毒品人员中,25岁以下的占比18.5%。由此,针对青少年的禁毒宣传尤为迫切,只有狠抓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才能从源头上防控吸毒人员队伍扩大。市委书记韩正近日作出指示,积极探索符合青少年成长特点的新型科普教育方式,让更多人从小就充分认识毒品的巨大危害,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创作宣传小漫画小动画
如何对初中生开展好禁毒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长桥中学以徐汇区创建首批禁毒示范学校为契机,将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纳入学校法制教育的重点内容,并根据初中生的特点,摸索出有效的教育模式,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提高教育成效。
课堂是长桥中学学生接受毒品预防教育的第一场所,通过历史课和化学课,学生接触到毒品的有关知识,在班会课、政治课上,进一步讨论、认识毒品的危害,建立起拒毒、防毒意识。学校还聘请法治副校长对全体学生进行禁毒教育的专题讲座,请长桥街道的禁毒社工为学生送教上门。每年,结合社会考察和暑期返校活动,七八年级学生参观禁毒科普教育馆,通过实例和体验环节,进一步提高识毒、拒毒和防毒的能力。
此外,学校继续摸索更贴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初中生处在既不幼稚又幼稚的阶段,禁毒宣传的影像冲击力大,看了人会很难受,有没有更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校长葛亦周说。学校将校本拓展课程建设重点动漫绘画与毒品预防教育相结合,设计以禁毒为主题的单元教学,鼓励学生把课堂中生动的感受创作成宣传小漫画、小动画。“我们讲‘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学生对毒品有了充分认识,就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葛亦周说。
文艺作品推动法制教育
在区教育局和区禁毒办的重视支持下,首届徐汇区中小学“长桥杯”禁毒动漫绘画创作比赛以“远离毒品健康人生”为主题,共有74所学校、154人参加。比赛别出心裁,请学生在环保袋上创作禁毒宣传的动漫作品,获奖作品在区西南文化中心展出,在社区和居民中扩大宣传。徐汇区教育局将获奖作品印制成书签,分发给全区的中小学生,进一步发挥活动影响力。
“长桥杯”禁毒动漫绘画创作比赛形成两年一赛的机制,“我们的方式是以文艺作品推动法制教育,学生通过不同平台的尝试、体验,提升识毒、拒毒和防毒能力,同时也有成就感。”葛亦周说,下一步将继续扩大活动的辐射力,计划邀请社区居民一同参与,并与高中的模拟法庭拓展课形成联动,由此,搭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框架。
长桥中学于2013年和2015年连续两次荣获上海市禁毒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学生培养目标中有一条是“知法守纪”,葛亦周说,通过常规教育、基础课程和特色项目建设,促进禁毒教育工作落实,学生在头脑中自然生成法制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
家庭教育底线是不涉毒
国家禁毒办、教育部等14部委制定下发的《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规划(2016-2018)》中指出,未来3年,禁毒宣传教育将以10岁至25岁的青少年为重点宣传对象,以学校为宣传主阵地,依托禁毒教育馆等校内外场馆,广泛发动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
记者从市禁毒办了解到,上海的青少年禁毒教育工作起步较早,在学校的主阵地外,市禁毒办和市教委联手持续多年开展青少年禁毒宣传“八个一”活动,其中,从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市禁毒科普教育馆共接待团队参观者45206人次,并通过开设禁毒流动课堂和开行禁毒宣传车,扩大宣传辐射面。
针对学生群体不同的年龄和心智发展,本市青少年的校外禁毒教育有的放矢。小学生由家长带领参与暑假禁毒亲子活动。23所示范性高中与市禁毒科普教育馆签约,学生需要在该馆完成60个课时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接受严格培训,活动结束后提交禁毒微论文。市禁毒科普教育馆与本市45所大专院校合作,创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基地,为每名志愿者提供48小时实习机会。
通过各方积极协作,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生理心理、家长老师等渠道帮助青少年了解禁毒常识,掌握防毒技能,禁毒教育取得了可喜成果。2015年全市群众对禁毒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7.4%,大家非常认同禁毒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很多家长反映,自己要求孩子做人的底线是不涉毒,并主动带孩子去禁毒科普教育馆参观,参加各类亲子实践活动。
教会孩子识别合成毒品
据市禁毒办统计,初次涉毒大都发生在青少年走出校园、踏上社会这一段时间内,而且是在与熟人交往时。
据了解,初次被查获的吸毒人员中,九成都使用合成毒品。市禁毒办综合处处长徐川告诉记者,吸食合成毒品后,人体的生理反应可能没有吸食海洛因后那么强烈,具有隐蔽性,初期较难让人察觉。徐川说:“实际上合成毒品伤害中枢神经,吸食后会出现精神症状,像幻听、幻视和幻觉,进而导致严重的精神障碍和行为后果,比如毒驾、自伤自残、伤人等。”徐川说,面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根本目的是教授未成年人相关的识毒常识、防毒技能,帮助他们在成年后面对毒品的诱惑具备识辨能力,谨慎地做出选择。
社区青少年禁毒帮教结合
面向社区青少年,本市建立以社区为主阵地、禁毒文化熏陶和社会帮教服务相结合的禁毒教育工作模式。由浦东新区政法委主管的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以下简称中致社),为浦东新区14岁至25岁的失管青少年提供专业化社区服务,总干事张平告诉记者,帮教社工的工作从对象涉毒记录在案就开始了,先到戒毒所和拘留所与涉毒人员进行沟通,涉毒人员出所后,通过对其在生活、生理和心理等问题上作出评估,社工有的放矢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正向成长。
在浦东新区36个街镇的工作点,中致社共有280名帮教社工。社工的工作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涉毒人员居无定所,很容易失联;涉毒人员的家庭不接纳他;最大的障碍来自涉毒人员本人。涉毒人员初期都抗拒与外界接触。张平说,从心理上讲,他们不愿意这段经历被外人知道。这种时候,社工就要注意方式方法,取得涉毒人员的信任,帮助其打开心扉。
有一个涉毒人员出所后拒绝任何接触,中致社的郑社工几次登门都遭到抗拒。有一次,郑社工带涉毒人员去康复中心,对方仍旧拒绝,并说,“我腿不好,要么你送我去!”郑社工二话没说,开着车就来接他。这下,涉毒人员被感动了。“他意识到,我们的社工是真心实意要帮助他,而不是像他之前认为的,这个社会对自己只有鄙视和忽略。”张平说。
涉毒家庭子女需更多关怀
涉毒家庭子女同样是急需社会关怀、教育的一个群体。张平说,“记得有次去一个涉毒家庭,父母都吸食毒品,孩子就跟着爷爷奶奶过。爷爷跟我说:希望孩子长大别再像自己这样只吃一块肉,而是能吃上两块、三块肉。这样的家庭和孩子我们一定要提供机会。”
中致社副总干事郑文勇介绍,涉毒家庭子女有几个特点,比如自闭,拒绝与外界交流;比如性失范,尤其女孩在得不到家庭关爱后就从社会上寻求弥补,交“男朋友”,导致未婚先孕、流产的案例很多;同时,这类青少年违法几率高,甚至有的在父母影响下也涉毒。针对涉毒家庭子女,学校要避免让其受到二次伤害,多观察,多关心,发现问题及时配合相关机构进行干预。
中致社联系陆家嘴白领社区,由“白领先锋”志愿者上门为涉毒家庭子女辅导学业,并通过基金会对涉毒家庭子女进行助学。去年,中致社组织学习成绩较好的涉毒家庭子女参加夏令营。“我们带孩子们去了北京。很多孩子读到中学还是第一次乘火车,第一次坐缆车。”郑文勇说,“长城的缆车是自费项目,有个孩子就提出‘走走更健康’,不乘缆车,我们了解他家庭经济拮据,就陪着他一起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