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御窑厂周边发现的民窑作坊遗址。(资料照片)
近日,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博物馆公布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最新成果。经过对近千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仔细发掘后,考古人员在御窑博物馆 (新馆) 区域陆续发现并清理出了大量窑业遗迹,并获得大量瓷片、窑具等遗物,从中可以看出各个历史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周边民窑窑业生产状态。
文化堆积层横跨千年
从2016年2月开始,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景德镇市御窑博物馆 (新馆) 区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横跨千年的窑业文化堆积层。
全程参与此次发掘工作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告诉记者,考古人员陆续发现并清理出房址3座、作坊址2座、池子15个等众多明清时期的居住与作坊遗迹,发掘出宋、元、明、清、民国等5个时期的窑业文化堆积,并获得大量瓷片、制瓷工具、窑具、铜钱等遗物。
景德镇御窑厂是明清两代御用瓷器的专门制造场所,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至清宣统三年 (公元1911年)终止,为皇帝烧造御瓷长达542年,代表了明清时期中国陶瓷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成就。在长达近6个世纪的时间里,景德镇御窑厂为“天下窑器之所聚”,烧制出了数不胜数、精美绝伦的瓷器。目前,海内外拍卖价格较高的古瓷器大多出自于此。
据介绍,自1982年在御窑厂区域内发现古瓷片以后,历经30多年的考古发掘,证实御窑厂遗址范围达13.1万平方米,有大量古作坊群、古窑址、古瓷器等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陶瓷历史的重要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
中国陶瓷外销带来经济繁荣
江建新表示,不同于以往注重于对官窑的发掘,此次发掘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御窑厂周边的民窑生产区域。根据现场最新发现的遗迹及遗物,可以佐证从明代中期开始,景德镇御窑厂周边就已民窑繁盛。江建新告诉记者:“我们找到有居住的遗迹,有窑炉的遗迹,还有作坊、陶洗池、拉坯的现场,这些一联系起来,就能推断出当年整个区域是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状态,印证了明朝实行的‘官搭民烧’制度。”
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后,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发展潜力,也推动民窑的生产规模,烧制技术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精细瓷器不断涌现,清代不少瓷器精品实为民窑所出。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促进了整个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江建新告诉记者,通过此次发掘工作,还明确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东部区域界限,即现在的中华路以西,这与早年学者们所界定的“御窑厂之东不越中华路”的结论相吻合。同时,他们也在晚明遗物中发现了一些外销瓷的踪迹:明清时期是景德镇瓷业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其瓷器外销最为兴盛的时期。随着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东西方各条新航线不断开辟,使中国的陶瓷外销也进入到全球化的时代。明清景德镇外销瓷,在带来经济交流繁荣的同时,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据记者了解,历经半年的发掘,针对御窑博物馆新馆区域的考古工作目前已接近尾声。而即将新建的御窑遗址博物馆将定位为一座专业化的博物馆,向世人充分展示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御窑文化。
文汇报记者 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