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沛(右一)在跟大学生们讲述先辈的长征故事。王昱峰摄
打开《万里绘征途》微信公众号,一边看感人的长征故事,一边赏析大学生们根据这些故事创作的漫画和水彩,没想到原本“沉重”的长征话题,竟也可以这般“富有朝气”———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大一学生冀晨宇发起倡议,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11名同学组成实践团队重走长征路,途经瑞金、于都、阿坝、延安等地,采访抗战老兵及其后代,4名拥有美术功底的成员用漫画形式,还原了长征路上不为人知的故事。冀晨宇说,“人因平凡而伟大,这是大半个世纪前的小故事。成就了长征,也成就了历史。”
【口述实录】
80年前,一名记者带着关于革命与理想的疑惑,深入“红色”区域,整理出关于长征的 《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业绩之一,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之后,不断有人深入长征史,挖掘长征精神。“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故事于我们这些大学生而言,同样具有吸引力和神秘色彩。
我们希望用手绘本这样充满活力的方法,了解、记录、传播长征时期普通人家感人至深的故事。从长征开始,独立思考。
首站抵达江西瑞金,我们见到了李明荣医生。长征时,他的父亲李声仁只有18岁,家境富裕,一家人拥有大小渔船二十艘,在于都河以捕鱼为生。彼时,红军两个师抵达于都,跟他商量希望借用渔船渡河。在李声仁看来,全家人与工农红军共命运,所以爽快应允。大渔船每次承载15人,小渔船每次承载7人。“父亲为了赶快送红军渡江,早日开赴前线,多打几个胜仗,一刻不敢停歇。”李声仁花了整整两个夜晚,才将红五军团两个师的官兵共6000多人全部送到对岸。李明荣老人讲,他的父亲夜晚体力消耗过大,白天进家门等不及妻子做饭,直接将生米就着水嚼了吃。
带着瑞金给我们的感动,我们实践队又前往拜访刘次垣民居,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于都采茶剧团退休的编剧刘光沛老师。
故事,从刘光沛的姑婆说起。一个平静的夜晚,刘光沛的姑婆刘桂芬在煤油灯下纳着鞋,已经参加红军的丈夫肖大荣匆忙归来,向妻子汇报说即将踏上长征之路。临行前他与已经怀孕的妻子约定:“芬,你要等我。打着仗消息不灵通,要是有人说我死了你千万别信,我一定会回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距离大荣离家整整15年。刘桂芬没等来丈夫,却等来了民政局挂在家门口的烈士家属光荣牌。刘光沛老师年幼时生活在姑婆身边,他记忆中的姑婆几乎每天都跑到河边祭奠丈夫,风雨不误。
其实,大荣走的第二年,刘桂芬上山打柴不小心摔了一跤,孩子不幸流产。生活给予刘桂芬太多磨难,但她却没有低头。刘桂芬后来进了县里的手工业联社,和姐妹们一起打综绳、做鞋刷,还被评上劳动模范。退休后的她一天也不清闲,不是帮东家做厨,便是替西家带小孩,左邻右舍都亲切地唤她“老姆婆”。1996年,这位可敬的“老姆婆”走完了 自己82年的时光,她坚守与丈夫的誓言。这一等,就是一辈子。
刘光沛老师说到动情之处,声泪俱下,在场的我们也无不动容。实践团队的成员一边抹泪,一边用素描记录下了现场的情景。回到住所,我们整整熬了两个夜晚,整理出刘光沛老师的故事,还用漫画记录下了这不平凡的一天。
想必在长征时期,有无数个李声仁这样的渔民为红军贡献力量,有无数个大荣为国牺牲,还有无数个刘桂芬坚守与丈夫的誓约,即便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还坚守着真善美。我们开通了《手绘长征路》 公众微信号,用文字、绘画两种方式记录长征时期的平凡故事分享给大学生们,将绘本集结成册,送给每一位拥有长征故事的前辈们。
这也是一种记录和传承,希望以后我们再讲起长征,能让更多人被这些细微温馨的故事所打动,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力量。于我自己,则更加坚定信念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亲历的长征精神教会我坚定信念,知难而进,克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挑战。
(本报记者 张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