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场合,人们介绍作家茅盾时,他作品和生活中感性的一面常常被遮蔽。作为2016上海书展的主题活动之一的名家沙龙昨天举行,专家透露:茅盾其实很摩登——他衣着时尚,爱用香水,崇拜左拉、托尔斯泰,对都会文化的描绘功力深厚,笔下的时代女性魅力独特……毫不夸张地说,对“时代性”的追求,贯穿了茅盾上世纪20至30年代的生活经历与文学创作。
他是现代都市文学的先驱
“他一生成就斐然,‘打开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在我眼里,他是现代都市文学的先驱。”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陈建华如是评价茅盾。他以《子夜》为例,认为这部小说对摩登上海的描摹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同时期未见其它作品达到《子夜》的高度。《子夜》是从夕阳下的上海外滩开头的:“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NEON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而接下来的篇章,茅盾又描摹了当年的不少新奇物件:汽车、无线电收音机、香水、高跟鞋、美容厅、回力球馆、瑞士手表、银烟灰缸、苏打水、罗曼蒂克的必诺浴……学者认为,茅盾写出了当年这座城市的萌动、现代感,也写透了那个时代的奇形怪状,包括一种放荡、颓废的气息。
文学评论家陈思和指出,茅盾文学作品的摩登,还体现在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比如,“蚀”三部曲和《虹》里的“时代女性”,她们有着各自的喜怒哀愁,也有着自己的思想抱负。“这样的女性,可能在今天很常见,在当时的社会,是经历过许多的挣扎与反抗的。茅盾以文学家特有的敏感,将这种摩登、现代的女性形象在作品中展示出来。”
上海是“摩登”茅盾的重要起点
“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都离不开他所生活的这方土壤,上海无疑激发了茅盾创作的灵感。”导演郑大圣说,“摩登”茅盾的一个重要起点,是商务印书馆。1916年,20岁的茅盾从老家来到上海,找的第一份工作便在商务印书馆。这家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之一,也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第一个中资电影机构——活动影戏部、中国第一部动画广告片都诞生在此。在这里,茅盾总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事物。
据记载,《子夜》中,茅盾第一次写证券物品交易所。为了写得真实,有一段时间他把“看人家在交易所里发狂地做空头,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办什么厂”当作“日常课程”。但交易所门禁甚严,除了经纪人,他人不能进去。他打听到商务印书馆的一个熟人是交易所经纪人,于是找他带进去。茅盾曾在回忆录中说道:“若没有来到上海,若没有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我或许不会在文学上有这样的成就。”
事实上,常年待在上海,生活中的茅盾也很摩登,他喜欢用香水,衣服的款式随着潮流不断变化。陈思和的老师贾植芳上世纪40年代曾和茅盾有所接触。那个时候茅盾年龄已经蛮大了,但在穿着上很精心,他爱穿长衫,里面白衬衣的袖口一定要翻过来,露出半截,这在当时的上海是最时尚的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