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94岁父亲的检查报告,分明写着“十二指肠乳头腺癌II级”,一种凶险的肿瘤,杨家人陷入两难:由它去,父亲可能只能活两三个月;做手术,争取延长生命的机会,但如此高龄能否耐受手术,能否度过手术后的危险期?
近日,上海仁济医院胆胰外科收治了一例超高龄癌症患者,创造了国内文献报道同类手术的最高年龄纪录。“年龄不再是手术的绝对门槛,高龄老人依然有重新拥抱生活的可能,大家要有这个信心。”仁济医院胆胰外科主任王坚教授说。
不言放弃,为94岁老人开“大刀”
老杨生活在一个有着“长寿基因”的家庭,母亲活到105岁,他的老伴也已迈入90岁高龄。
直到今年5月,老杨出现了尿色变深、皮肤泛黄、胃口差、消瘦、无力等症状,到附近医院就诊,未见好转。
找到仁济医院胆胰外科主任医师孙勇伟时,老杨已经出现了黄疸。通过增强CT检查后发现,老杨的十二指肠乳头部有一个蚕豆大小的浸润型肿块,并且已累及部分胰腺、胆总管和胆囊,胆总管已完全堵塞。
如果要开刀,这在整个外科领域都算是高难度的“大刀”———何况,老人如此高龄。但如果任其发展,老人最多也就再撑两三个月。
经多学科专家会诊、评估后,孙勇伟告诉家属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保守疗法,更直接的说法——放弃治疗。第二条路是手术,虽然老人已超过90岁,但他的身体状况比一些80岁的老人还好,及早进行手术,仍有希望根治。
孙勇伟和同事查阅文献发现,这次如果他们成功了,就是“打破同类手术最高年龄纪录”,当然,这也意味着挑战很大。
“我们能不能挑战一下?”医生和家属坦诚手术的利弊,94岁的老先生和小辈们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完全“信任医生,及早进行手术。
精准治疗,保障老人“闯三关”
8月5日上午9点,老杨的手术正式开始。
孙勇伟、花荣等组成的医疗团队在麻醉、护理团队的支持下,展开了长达近5个小时的奋战。
手术将受癌肿侵犯的胰头切除,然后分别将胆总管、残余胰腺,以及胃与空肠吻合。为了预防三处吻合口瘘,还在空肠放置了一根营养管。
这台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空肠营养造瘘手术是胆胰外科的高难度重大复杂手术。对这类高龄患者,整个治疗过程有三道关卡要过:麻醉关、手术关、术后管理关。
好在老杨的抗麻醉承受力比预期还要强,麻醉过程中心率、血压等各项监测的生命体征较为平稳。考虑到老人对手术的耐受性相比年轻人差,所以整个手术过程中,医疗人员尽可能控制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每一步都尽可能地做到精细、精准。
手术后,老杨顺利度过了抗感染、营养支持、麻醉副作用的术后关键期。
技术进步,重新评估高龄患者耐受力
“过去60岁以上得了肿瘤,就不再手术了,何况是90岁以上的老人,大家原本的观念也认为,都90岁了,值了,言下之意往往不再寻求积极治疗。”孙勇伟见证着这20多年临床上的微妙变化———越来越多的老人在这里重获新生。
在仁济医院胆胰外科,每年有300例以上的胆胰肿瘤患者被治愈,40%以上为65岁以上的患者,近3年,这里有近20例85岁以上手术成功治愈的案例。
“人体器官组织随着年龄增长而老化是普遍规律,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老人的身体状况也呈‘年轻态’。”王坚说,这个变化提示医生,要以新的观念来评估老年患者的健康水平和对手术的承受能力。
另一方面,医学技术也取得了惊人进步。除了外科的进步,还有麻醉的进步,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提高、围手术期监测手段的完善等,这都为高龄患者耐受这类根治手术打开一扇大门。
王坚也强调,老年患者手术是存在风险的,医患互信,才能共同争取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今天是老杨的术后第12天,他要出院了。王坚把老人比作“老飞机”,过去的技术、理念,没法给老飞机“动手术”,一动怕散架了;后来,可以给老飞机手术了,但伤筋动骨的,手术后很可能就此颤颤巍巍,只能待在机库;如今做手术的目标,就是让它重新起飞,拥抱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