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成效明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流动人口大幅增加,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特点,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和服务已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改革任务。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有利于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补齐短板,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有利于增加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增进认同、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统筹利用资源,促进共建共享,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这一情形,文化部启动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确定了10个地区作为国家级试点,上海松江区便是其中之一。
松江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始于2014年10月,在文化部和市文广局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的目标,通过开展实地调研、课题研究、专家认证等一系列措施,总结出了“1+3+4+X”的试点建设模式,还先后两次到文化部介绍试点推进情况和做法,受到文化部领导和与会代表一致好评;2016年8月3日,市文广局还在松江区召开了试点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通过介绍经验做法、实地观摩学习,为其他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松江经验”。目前,松江区的试点建设工作已全部完成,每个村居均拥有“四室一厅”功能空间,形成了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各类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真正使文化配送入家门的“最后一公里”得以全面打通。
“1+3+4+X”模式满足居民文化诉求
自2014年12月开始,松江便成立了由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教授等公共文化专家为主的“松江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课题研究小组”,对全区287个村(居)进行了调研摸底,撰写形成了 《松江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系统研究报告》,明确了适合松江实际的试点工作基本思路和建设标准,为试点工作科学、有序推进提供了指导。
此外,松江还建立了协调机制。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打破条块分割的现有行政管理格局,2015年4月,建立了“松江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区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区长同时担任副组长,统筹协调试点工作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
为达到“标准化、全覆盖、有特色、可复制”目标,通过群众座谈调研、实地考察认证等形式,确定了“1+3+4+X”的总体建设模式。“1”:指建立一支优秀群众性文化团队;“3”:指“三个一”,即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演艺厅、一个宣传栏;“4”:指“四室”,即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和健康卫生室;“X”:主要是根据各单位实际,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主题“厅”、“室”,突出“一村(居)一品”特色。
在实际推进中,针对《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和《试点工作推进方案》,结合松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实际,提出了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可操作、可量化的具体指标和指导性要求,形成了13个制度规范性文件。为强化基层群众对文化服务中心的认同,突显松江公共文化建设的品牌形象,专门就有关标识标牌、服务导向、文化LOGO等视觉识别体系进行了设计统一。同时,在充分了解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松江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提出了“1+3+4+X”建设模式;制定了《松江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试行)》,明确中心的服务内容重点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培训辅导、民俗展示、艺术普及等方面;制定了 《松江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考核评估标准(试行)》,明确了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服务面积、服务时间、服务项目和考核评估等13类39项考评指标。还制定了《上海市松江区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村居要充分发挥村(居)民自治组织作用,成立村(居)民代表会议、民主协商会议和群众听证会等制度,引导群众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确保“建、管、用”能有机结合。通过建设、服务、管理和考核标准的确定,进一步明确了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为基层文化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进行了更深更细层面的探索。
在具体建设中,松江区按照基础条件和群众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将全区287个村(居)分为“示范类”、“标准类”和“功能提升类”分步分批推进建设,以此达到全覆盖目标实现。“示范类”:以高标准、适度超前配置为指导思想,在大型居住区、新型城镇化居住区和新农村建设村委会中选择了5家不同类型的村 (居) 作为示范点进行建设。“标准类”:以空间综合兼容、多功能统合为导向,在各街、镇选择35家村居代表作为标准点推进建设。“功能提升类”:以全覆盖为目标,对其余247家村(居)进行拾遗补阙式的功能提升,确保全区所有村居均能实现”1+3+4+X”标配。
在确保建设进度的同时,各街道(镇)还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比如新浜镇胡家埭村,该村有近千亩荷池塘,还拥有远近闻名的“雪浪湖旅游度假村”。为此,当地将其打造出了“荷文化广场”、“荷文化观赏基地”、“荷拍摄基地”,并建成了展演展示乡贤文化的露天“百姓戏台”,较好地形成了“文旅结合”的特色。
在试点建设工作中,为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相关部门还制定了《松江区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人员培训方案》,并于2015年11月24日至12月4日集中组织了全区1200余名文化工作专管员进行培训,有效提升全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素质,做到试点工作“人才先行”。
城区变绿了郊区变美了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目前松江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受到基层单位和群众赞誉。
笔者从松江区文广局了解到,通过试点建设,松江区在已建成140家农家书屋和50家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的基础,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的方式,重点对村(居)委会已建、在建和新建的文化设施进行整合提升,对已损坏不能使用的设施设备进行更新,对已损坏但还能使用的统一进行维修保养,不搞大拆大建,花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大力推动跨部门、跨系统的资源整合,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区农委的“美丽乡村”建设、区科委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区民政局的村居规范化建设工程紧密结合,使村居委会的环境整治、文化广场建设、网络宽带全覆盖、标识标牌的统一规范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通过资源整合、改建整修和新建完善等手段,新建了5家、改扩建了225家、整修完善了57家文化服务中心,文化设施面积共新增了30190平方米,达到146679平方米。其中文化广场新增了16个,新增面积达6720平方米,确保每个村居至少有一个文化广场,平均面积达420平方米;修缮露天“百姓戏台”12座,新建2座;修缮各类文化长廊16个,新建8个,新增面积达到1100平方米;新建宣传栏62块,确保每个村居均有公共文化宣传栏。
室内公共文化设施方面,新增面积21170平方米,确保每个村居至少有“四室一厅”功能空间,且各功能室面积均不小于70平方米。在面积普遍增加的情况下,其功能也进一步得到完善,每个村居均具备了“1+3+4+X”的基本功能布局。其中,配送图书阅览设备90套、图书20万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95套,标配每个图书阅览室至少1500册书、16份报刊、7个书架、2个杂志报刊架、4张学习桌、16把学习椅、1个工作台等设施。
对于这些成果,有居民乐呵呵地表示:“现在的政府真好,把农村的菜园搬到城区,城区变绿了,城区的公园搬到农村,农村变公园了”。还有人说:“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后,让我们休闲有地方去了,精神更好连毛病都少多了!”
而职能部门则表示,尽管按照试点工作计划完成了各项建设工作,但后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据悉,为确保建成后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能长效运行、有效运行,“试点建设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和街道(镇)均明确了相关制度规定和经费补贴标准,区财政每年将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各项设施和100万元再建10个标准类居委会,区级层面将为每个村居拨付专项资金,作为日常运行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专用,确保建成后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能物尽所用,为民服务。
随着松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已成为松江区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阵地。松江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按照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目标,扎实工作,努力把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广大群众享受文化的乐园、塑造精神的家园,不断增强松江群众文化获得感,让每一个生活在松江的群众感到“身在松江幸福的”。
洞泾镇砖桥居委会:
弘扬民俗文化,传承民间习俗,并形成“一体化”、“一站式”新型城镇化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与相邻新凯五村的大型居住社区属性不同,洞泾镇砖桥居委会因为前身是贸易城的关系,成为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为了能让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年龄的住户尽可能得到文化需求的满足,砖桥居委会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了当地文化统筹建设。
居委会主任顾春辉告诉记者,砖桥居委会突出民风纯朴的特点,重点打造“民俗文化园”品牌特色,将在“百草园文化休闲广场”内布置小型文化名人雕塑,围墙四周以24节气文化展板和12生肖雕塑说明在洞泾民间如何开展为主要内容,展板和雕塑沿文化中心和文化园马路边铁栏围墙一线设置,让大家一目了然观赏,美化环境的同时,供群众学习,传承民俗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下午时分,附近学校放学后,文化园内就洋溢起孩子们欢快的嬉闹声,也有老人在其间散步遛弯,偶尔也会在节气、民俗文化展板和生肖雕塑前驻足,慢慢品读,相互交流。传统文化的渗入正发生在这潜移默化之中。
同时,该居委会是由村改居的,又是新建的,因而各项功能室比较完备,整个文化活动中心从楼体外观,到走廊过道及室内相关场所都是新设计和布置的,文化氛围浓厚。
“原先来活动室的老人主要是为了打麻将,边打还边抽烟,时间一长室内烟雾腾腾,环境非常差,而且对于老人的身体也有损害。”顾春辉说,为了让老人的休闲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同时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居委会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做法:一方面,棋牌室分为有烟室和无烟室,并限定开放时间,避免老人长时间坐着打麻将;另一方面,在棋牌室隔壁设立了图书室和功能完备的阶梯教室,不定期举行各类讲座,或者播放电影。从试运行情况来看,不少老人开始从棋牌室走向图书室,“其实泡杯清茶,坐下来和大家聊聊天,听听课,偶尔也看看书,也是很惬意的呢。”有居民这样表示。
在此基础上,砖桥村还发挥居民会所的作用,培育一支优秀沪剧沙龙队,适时开展演出活动,活跃群众生活。
案例展示
石湖荡镇新姚村:
结合“浦江之首”旅游景点所在地特点,打造以“水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文化墙”、修建休闲健身步道、生态文化广场和露天“百姓戏台”、“百年枣树林文化园”等,使其形成“文体结合”、“文教结合”和“文旅结合”的文化综合体。
松江区石湖荡镇新姚村村口,86岁周小翠阿婆坐在自家的田里,打理着脚下的蔬菜,兴致高时,嘴里不禁哼唱几句黄梅戏。“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没有什么其他爱好,就喜欢听戏。”周小翠喜欢的戏曲种类很宽泛,沪剧、越剧、黄梅戏等等都能听得入迷。“年轻的时候为了听戏时不时就往镇上赶,现在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咯,只能靠听收音机过瘾了。”
两三年没能亲眼看戏多少让包括周阿婆在内的许多村里的老人觉得遗憾,不过这样的遗憾已经得到弥补。得益于始于去年的“松江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工作,村民们在自己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其中便包括一个400多平方米“百姓戏台”的各类戏剧表演。
据新姚村党总支书记徐火连介绍,该村新建的文化设施共分为三大块———村部是各文化活动厅室、村部西边约500米外是室外文化广场和健身步道、村部东南约1.8公里是“百姓戏台”和“百年枣树林文化园”。
记者在现场看到,位于村部的各类文化室(厅)建设已经完成,其中图书阅览室已将两间打通成一体,其他厅室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整修和设置。在文化广场上,一枚镌刻着“新姚文化健身苑”的大石头已经站立其中,硕大的广场满足了村民广场舞等集会活动的需要。广场一旁,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介绍外,长215米的“生态文化墙”以“水文化”为主题,用简洁明了的图画语言讲述这个位于园泄泾、斜塘江交汇点村落的历史,并结合“五水共治”等工作进行水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此同时,村民们最为关心的“百姓戏台”被覆盖浓厚文化氛围的休闲长廊所环绕,未来这里将成为文艺团队到村里表演的主要场所。
“以往市级、区级的文化配送只能到达镇里,而从镇到村成了文艺表演与村民接触的‘最后一公里’,如今将这一隔阂彻底打通,咱们的休闲生活不再会只有打麻将了,肯定会丰富多彩咯。”眼看“文化服务中心”从无到有,渐渐成型,新姚村的村民,心里乐开了花。
泗泾镇新凯五村居委会:
形成全市第一家大居图书馆品牌,通过各类读书活动,浓厚全民阅读氛围,打造成“学习型小区”亮点。
因为城市建设,许多原本居住在市中心的居民因为拆迁搬来了松江,便利的生活设施让这些“新松江人”日常生活得到充分保障。不过,地域距离仍然让许多习惯“借书阅读”的居民觉得有些不适应。
针对这一需求,一座与市级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的社区图书馆在泗泾镇新凯五村内落成。据了解,2015年8月16日,上海市图书馆领导专程带队到这里进行调研,同时区图书馆也多次与市图书馆进行沟通协调,争取到市图的大力支持,最终将新凯五村列入市、区、街镇到大居四级图书“一卡通”建设。
新凯五村居委会书记周建平介绍说,这座图书馆有图书一万多册,书目与市、区图书馆更新速度也保持同步,同时还配以电子图书馆,引入“中国知网”的核心期刊资源。“将惠及社区27000多户居民,真正让全民阅读形成氛围,实现‘书香泗泾’的目的。”
图书馆开门之后,居民葛季良便成了常客,他说:“社区图书馆的开放,给小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及小孩子带来很方便的阅读环境。”作为老年居民,他深切感受到居住区的文化品位正在改进、改善。“这里的工作人员管理到位,拉近了居民与居委会的距离,我感觉比原来市区的条件升级换代了,真的非常好。”
除了新凯五村,松江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图书文化惠民”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此之前,松江区文广局对全区287个村(居)委会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发现,虽然从2007年至今,已先后为230家村 (居) 委会建成了标准化图书阅览室,分别配备了图书1500册,及图书架、报刊架、学习桌椅、工作吧台等设备,较好地解决了群众读书有场所、有书读问题,但未建设的57家村(居)委会,存在有场所无书刊,或图书老旧等现象。区文广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群众共享松江文化发展成果,专门从区图书馆调剂出82400册图书,并拿出40余万元为标准图书阅览室各订阅了14份报刊。经过区图书馆的精心挑选、打包、运送、上架,历时了1个月时间,已经于2015年年末为居民、村民奉上了这道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