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为沪上所有的创客类展会打个分,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在创智天地举办的“上海创客嘉年华”大概是“最业余的聚会”,没有之一。
除了有限的创业企业,为期两天的活动中,登台亮相的100多个创客团队大多是“非正规军”———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艺术的学生花费3周组装了一个机器人手臂;已经退休的机械爱好者徐根鑫花了俩月,用3D打印机打印出一台3D打印机;一群小朋友正儿八经拿起电子元器件组装出追光机器人……
看起来有点业余,但脱离了商业化的冰冷思考,这恰恰是创客文化中最动人的场景。今天,创客教育的真正主角,不应仅仅是创业者,而是对酷炫科技有兴趣的所有人,给创客一个养成的环境、一个创客思维的大脑,才是创客教育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换一个视角读懂创客
在很多人心中,创客与创业者几乎画上了等号。但在被誉为“创客教父”的米奇·奥特曼(MitchAltman)看来,这是两码事儿,他更愿意把前者定义成“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没有功利性,不带商业假设。
米奇本身就是一个创客。因为讨厌公共场所的电视噪音,他在2004年发明了一键关掉公共场所电视的万能遥控器,后来更成为美国硅谷虚拟现实(VR)领域的先驱。
在米奇的定义里,创客有一个关键词:兴趣驱动,这与是否专业出身无关、与年龄也无关。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看衡量“上海创客嘉年华”,就相当有意义。60多岁的徐根鑫,是一位退休职工,他花两个月自主研发出一台超大的3D打印机,连机械架子都是亲手制作的,他当之无愧成了舞台的主角;大疆无人机展位前,聚集着一群无人机爱好者,他们通过开源软件和硬件不断设计出无人机的“黑科技”。
“创客,本义就是玩出来的未来制
造。”中国创客教育的先导者谢作如说,他很欣赏百度百科中一段介绍“创客”的文字———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并且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给创客一个养成环境
在亲手完成人生第一个智能硬件“声控电风扇”时,同济小学二年级学生邱天显然对于“智能”这个词还没有概念———拿着手中的成品,他只知道如果对着一个话筒说话,风扇会启动;如果双手捂住某个元器件,电扇的灯就会发光。
但,那又如何呢?“在这个智能风扇中,会用到声音传感器、按键模块等不少元器件,小朋友肯定不知道这些元器件的名字,更不可能知道元器件的设计原理。”创客嘉年华活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重要的是,小朋友像搭积木一样创造产品的过程,本身就是兴趣培养和探索的过程。”
“创客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给予它一个成长的环境。”上海智位机器人(DFRobot)首席执行官叶琛认为,用图像化的最简单方式呈现、用搭积木式的浸入式体验来尝试,是许多零基础的“小白”体验最先进技术的快速入门方式。如果能持续营造一个创客交流的环境,让所有感兴趣的人能够对接各种资源,在彼此交流中获得更多灵感,对潜移默化地养成创新意识着实有帮助。
事实上,最近一两年中,这种更为柔和的“创客养成”方式已在我国一些地区逐渐“萌芽”。全球最大的二维、三维设计和工程软件公司欧特克(Autodesk)昨天就展示了一套电路设计和模拟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小学生能轻松接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电路软件的基本使用。
创客教育核心是创客思维
创客养成方式的背后,创客教育呼之欲出。
谢作如在许多场合都会谈起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儿。那是3年前的暑假,他在参加创客空间“新车间”的活动时,两个细节让他格外感动:一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神情专注地听着演讲;二是一位初二学生的家长,在听了讲座后为孩子交付了100元会费。“从某种程度上说,创客们的追求和教育者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创客教育强调的‘造物’恰好弥补了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
谢作如希望这种创客教育在学生中能够尽早普及。“现在即使在北上广,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普及率依然很低,或只限于在兴趣小组中开展教学和参加各种机器人竞赛。但归根到底,创客教育改变的是思维方式,希望如同全国各地不断涌现的创客空间一样,创客教育能尽早在校园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