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继今年4月成功举办“丝绸之路沿线音乐学院院长论坛”,上音再续丝路情缘。20日,两台丝路大戏在上海和西安同时上演——在西安举办的第11届中国艺术节上,受主办方邀请,上海音乐学院原创并由上音交响乐团演奏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重点扶持项目、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登台演出;在上海,一个国际顶级水准的丝路音乐论坛拉开帷幕。
10月20-10月22日,第24届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专题研讨会在上音隆重举行,本次论坛聚焦“丝绸之路上的抱弹类鲁特: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从古代到当代表演”。研讨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单位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主办,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这是ICTM最高规格的专题会议,也是其首次围绕乐器及其演奏在“洲际”间的交流传播为焦点的专题研讨会。
从“丝绸之路沿线音乐学院院长论坛”到《丝路追梦》多媒体交响剧场的创作、排演,以及这次聚焦丝路上的鲁特琴的国际研讨会,上海音乐学院利用自身在学术和人才方面的资源优势,呼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回望这条文明之路留下的文化财富和智慧,持续深入探究丝路音乐文化的特征与共性。通过音乐舞蹈文化加深各民族之间的彼此理解和尊重,进行多极、多边、多面向的对话。
汇诸文明于一个焦点
以往就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研究主要为围绕历史时期、区域、考古发掘、古谱解译、文化传播等等方面展开。而以某类乐器为专题,聚集丝绸之路上不同国家的相关乐器进行研讨,并不多见。
本次研讨会以鲁特(Lute),即在东亚称之琵琶的抱弹乐器为对象,它被称为丝路文化长廊中原始而迷人的“母题”。这件既古老又仍年轻的乐器,从地中海到岛国日本,从南亚次大陆到印尼群岛,在历史的动荡中已经以经纬状的传播方式,交叉辐射到亚洲各地,并在时间的长河中接受各种文明的文化智慧,繁衍出如今看来参差多态各具不同民族特色的乐器家族。
作为抱弹乐器,鲁特分布非常之广。这是否与各民族在丝路沿途上的弹唱传统相关?其特色与本土化的过程是一代完成还是由代代的层叠而至?……
这些问题无法单纯通过历史文献以及图像学的梳理予以考证式的追溯,因此,研讨会上不同领域、国度、民族的学者们,“悬置结论”,而以其各自研究的包括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Lute的“活”的音乐现场为出发点,将其展示在一个共同空间,汇诸文明于一个焦点。
知名学者+资深演奏家“双重”呈现
参会代表大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知名学者又是出色的演奏家。充分体现了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所倡导的“双重音乐能力”的理念和实践。
为期三天的研讨议题丰富,既有涉及鲁特琴性别的论述“迁徙的鲁特:丝弦和性别意识”,又有围绕琵琶和三弦“地位”的探讨“内亚视角下的陕北说书(琵琶书)”,围绕音乐与演奏的支点,展开鲁特琴之器形与演奏技法、音阶、音律;弹唱、表演语境与音乐生活;音乐轨迹与社会历史等等讨论。
此外,“吴蛮与她的朋友们:琵琶之旅”,“阿拉伯世界和土耳其的鲁特”,“鲁特东流记:中亚与东亚”;另外两场工作坊为:“东阿拉伯木卡姆”和“土耳其Saz演奏的多样性”等三场音乐会也十分精彩。(尚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