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颜……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李白《西施》一诗中描绘的苎萝山,就位于浙江省诸暨市。
日前,为期三天的“中国·诸暨第七届西施文化节暨第十届中国(国际)珍珠节”在诸暨市开幕。诸暨市委书记张晓强表示,“诸暨将充分发挥西施文化的当代价值,围绕绿色生态和全产业链珍珠产业,通过打造‘珍珠小镇’,助力‘美丽经济’转型升级”。
“西施”文化助推经济发展
诸暨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西施,是诸暨特有的文化符号和地域标志,美女西施舍身为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文化精髓深深扎根诸暨,造就了诸暨独特的人文精神,也是诸暨文化的金字招牌。陶朱山、 苎萝山、浣纱溪、西施滩……一个个关于西施的鲜活地名镌刻在暨阳大地;“西施豆腐”、“西施团圆饼”、麦草扇、三江口水灯节……一个个关于西施的风物民俗深入诸暨人的基因。
“近年来,我们一方面加强西施文化研究、保护,以留住地域记忆、传承优秀文化,另一方面整合资源,扩大效应,依托西施文化与经济文化互融互动,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诸暨市副市长俞越说,诸暨市以西施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并发扬西施文化。《西施传说》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西施断缆》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由管虎执导的电影《西施眼》获夏威夷电影节亚洲评审团奖,《西施姑娘回故乡》成为诸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路乱弹”特色节目。一系列成就促进了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繁荣,西施文化也逐渐声誉鹊起。
如何让“西施”这张“金名片”焕发生机?近年,诸暨市围绕西施殿、西施故里、苎萝山等重点,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实现西施文化提档升级。“近年,诸暨市重建金鸡山塔,投资4250万元在西施、郑旦与女伴浣纱后游憩之处建设以西施断缆、西施景观墙、西施亭等与西施传说有关的景观为主要内容的西施滩湿地生态公园”俞越说,诸暨坚持文化和旅游业深度融合,注重把西施文化元素植入旅游服务当中,大力推动西施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诸暨市推出了“西施故里 好美诸暨”的宣传口号,实施诸暨人免费游诸暨的政策,把投资4亿元建成的大剧院命名为“西施大剧院”,还开通了冠名“西施号”的诸杭通勤高铁,不断提升西施文化的软实力。通过一些列的西施文化的深入推广宣传,让“西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西施”,进而了解西施故里——诸暨。
去年,诸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735.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4.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61%和15.57%。
“珍珠”小镇的生态发展之路
珍珠,是诸暨除西施之外的另一张金名片。素有“中国珍珠之都”之称的山下湖镇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珍珠生产、加工和销售中心。长期占据全球70%以上珍珠交易量和全国80%以上珍珠产量,是“中国珍珠之都”。然而,长期珍珠养殖产生的废水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影响到周围的生态环境。为了改变水质污染这一现象,近年来诸暨市提出了“既要珠光宝气,又要碧水清波”,“不让珠光宝气遮住了美丽产业背后的污染问题”的生态环保发展之路。山下湖镇以“五水共治”为契机,倒逼珍珠养殖环保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这场生态战役中,珍珠养殖遭遇环保“逐客令”,珍珠企业开始“瘦身健体”。山下湖的珍珠年产量从2000多吨下降到600多吨,珍珠养殖户减少了九成。然而,“瘦身”带来“体健”,虽然珍珠产量少了,珍珠业效益却不降反升。
浙江清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伟锋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的合作,研发出一整套电脑控制自动化清水养殖模式,成倍提高养殖密度,延长水面设备寿命,有效减少水质污染。老珠农詹幼新也琢磨出了一套绿色养殖系统。他那处位于新桔城村的250多亩水面,旁边是100亩水稻田,中间用堤坝隔开,养殖废水经过两道过滤网,从埋入堤坝内部的管道流入稻田。经过稻田净化,再排放到附近河道,这样就达到水清珠明的效果。如今,在山下湖,越来越多的珍珠养殖户开启标准化“绿色养殖”模式。
在浙江天使之泪珍珠股份有限公司体验馆里,游客可以亲手养一珍珠蚌,等到来年来收获珍珠,体验馆的设计师会按照游客要求进行个性化加工。据了解,通过珍珠产业和文创结合,去年为该企业带来了近千万元收入。在另一家企业,佳丽珍珠自主研发爱迪生系列珍珠,一个蚌只产一颗珍珠,产值却是传统养殖方式的五倍。不仅如此,珍珠还被应用于健康保健。青春宝珍珠科技总经理何延东一直在研发珍珠的药用价值,主导珍珠护肤。一款款贴上“青春宝”商标的珍珠粉、面膜、洁面乳,从山下湖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据统计,2015年,山下湖镇实现珍珠产值111.3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9211元,同比增长10.85%。
“西施文化节暨珍珠节作为诸暨市实施‘经济立市’、‘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展示诸暨、宣传诸暨、发展诸暨的重要平台。”张晓强介绍,诸暨是中国袜业之都、中国珍珠之都、中国香榧之都,现有各类市场主体13万家,规上企业1134家,境内外上市公司15家,201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7亿元,财政总收入113亿元。2015年,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4位、县域经济竞争力居百强县市第7位。
(刘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