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号载人舱与神舟飞船太空舱一脉相承。本报记者沈湫莎摄
■本报记者 沈湫莎
花100万元买一张从“临近空间”看地球的船票,你去不去?在昨天开幕的2016第四届上海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大会上,上海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展出了一个白色的载人回收舱,明年,它将装载动物升空到距离地面20公里以上的“临近空间”,如果实验顺利,那么普通人就能像坐缆车一样升到高空,看看迷人的“地球蓝”。
在太空中看地球蓝
这个白色舱体被命名为“旅行者”号,据项目主管徐营介绍,整个舱体包括浮空系统、密封载人舱系统、应急救生系统,舱体设计与宇航员杨利伟、聂海胜、景海鹏等乘坐的太空舱一脉相承。舱高5米,直径4米,最多可搭载6人,游客可在舱体内自由活动。目前已完成总体方案设计、载人舱加工、降落伞加工等工作。
“临近空间”是进入深空的第一步,进入到这个高度的人们还能享受缆车般平稳的上升下降过程,但如果要进入距离地面100公里以外的深空,就得经历火箭发射的加速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得了的。所以对于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来说,这不失为将航天技术转为民用成果稳妥的一步。当然,如果这一步迈得不错,未来市民能够达到的高度可能不止20公里。
射频识别技术“加速”包裹分拣
国家射频识别(RFI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昨天发布射频识别技术检测联盟标准,内容覆盖协议符合性、性能、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及安全性,这也意味着射频技术有了国家标准。
这是一项从民用转为军用再转向民用的标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械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良春告诉记者,从几年前民间使用射频技术分拣包裹、调运仓储物资时军方就意识到,这正是军方后勤保障需要的技术。与电商一样,军用物资也存在存储、运输、质量监控、使用情况等问题,电脑效率超人百倍。
2009年开始,由18家企业、5所院校、11家科研单位组成的国家射频识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落户上海,通过152项测试,终于拿出了自己的标准。今后这一军方标准将上升为国家标准,逐渐出现在民用市场中。
中国射频识别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冀京秋表示,技术的民用前景广阔,随着电子标签量产,未来可以做到“物物互联”。比如,从德国进口一台分拣机需要1000万元,国产设备价格大约为100万元,“洋货”对“混装”物品的识别率约为70%,而“国货”识别率可达100%。
中国的太阳能飞机即将试飞
瑞士设计的“阳光动力”号太阳能飞机今年完成了环球飞行,昨天的展会上也有一架飞机能与之媲美。这架翼展14米的飞机静静展现着它双翼上约10平方米的光伏组件,从理论上说,当它飞到1.6万米高空,太阳能能源源不断转化为动能,只要8小时日照就能持续12小时夜航。
这架由民企牵头、高校院所参与研发的太阳能飞机命名为“墨子号”,本月底它将完成首次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