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马爷每天骑着马穿梭于“壁画村”。
壁画系吴啸海老师正在绘制《哪吒》。(均中央美院供图)
本该是旅游淡季的冬令时节,位于北京怀柔青龙峡景区下游的大水峪村却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25面壁画墙构成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千米景观大道,让大水峪村摇身一变成为户户有美景、艺术味儿十足的“壁画村”。
9月中旬,中央美院壁画系携手怀柔区旅游委、怀北镇大水峪村委员会共同启动了“美绘乡村”活动。壁画系30余名师生首次以村庄内建筑物墙壁进行壁画创作,赶在“十一”前,首批壁画作品亮相,上个月,第二批创作也陆续完成,已绘制墙壁总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
初衷:以艺术带动经济效益
大水峪村以“长城民俗村”闻名,全村共有172户人家经营民宿。近年来,随着民俗旅游日益同质化,村里希望以“壁画村”为特色重新吸引游客,这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教授唐晖的设想不谋而合:此前,壁画系的学生“无处可画”,实践机会难得。
走在村里的主路上,两旁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壁画与灰色的泥瓦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画作中,既有不时
出现在墙角、不足1平方米的小动物,也有整整覆盖了一栋三层小楼墙面的“巨作”。师生们在创作中还融入了长城、鱼、水等当地文化元素,使得“壁画村”不仅好看,且富有故事性和艺术性。比如,壁画《伯符》结合大水峪村的古战场历史,描绘了将军胜利归来,回望大好河山;壁画《万事如意》前正好有一棵硕果累累的柿子树,两者完美“长”在了一起。
唐晖告诉记者,这是壁画系成立30多年来第一次走进乡村,此前,学生们只能在画室里以大尺寸画布作画,材料成本十分昂贵。“早年享有盛名的壁画系,如今逐渐走下坡路。这个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象牙塔,来到当代艺术的空白区———乡村,十分可贵。”
怀柔民俗旅游协会会长李玉荣介绍,今年“十一”期间,大水峪村日接待游客3200人次,较上年增长10%。李玉荣还记录下这样一幕———有位游客来村里游玩期间偶然发现有壁画,在得知是中央美院师生的创作后,便在村里长住了一个星期,专门临摹民居和壁画。
交锋:艺术如何走进乡村
壁画虽美,但创作过程却有些一言难尽———村委会觉得画什么都好,画了就有经济效益;村民认为,这是我家墙壁,画什么要让我看得懂;学生们则坚持,创作的艺术性最重要,“艺术如何能用三
言两语解释呢?”于是,“拧巴”的三者构成了艺术走进乡村的数次交锋。
带队老师、壁画系副教授吴啸海在“艺术的死角”———公厕门前画了只兔子,村民马爷不大高兴:“哪有一只兔子的道理,得再添俩小崽儿。”吴啸海有些哭笑不得:“这只兔子是临摹大师丢勒的《野兔》。”
几次下来,师生们开始对自己的创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艺术不能闭门造车,要理解村民的心态,并与他们多沟通。
吴啸海亲自完成的 《哪吒》《滚铁环的小男孩》 等作品,其题材都来源于生活。他向记者娓娓道来背后的故事:“《哪吒》在医务室外墙上,老医生是位转业军人,‘有见识、有文化’,起初他并不愿在此画画,我建议可以画哪吒,老人非常喜欢,我们还商量将哪吒手里的剑改成笔,完成后多了一丝‘神笔马良’的韵味。如今,老人还充当起讲解员,主动与游客分享壁画背后的故事。”
而另一幅得意之作 《滚铁环的小男孩》上,小男孩左手推着铁环,右手拿着新款苹果手机,一脚穿着耐克鞋,一脚蹬着老式胶底鞋。吴啸海表示,灵感来源于房主向他抱怨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他还拿出一张老照片,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滚铁环的游戏,很是感慨。”
韩国研究生黄圭仙绘制的3D金色
大象也颇为亮眼,作为首个在大水峪村画画的外国人,她从戍边延伸出和平、陪伴的意境,结合墙面情况完成了壁画《追寻启迪》。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们直面脚手架搭建、墙面凹凸、天气恶劣等难题,这也使她充分理解了相互支持的重要性。村民们则对她和她的画充满好奇:“远看好立体,像真的一样!”
吴啸海总结道,“美绘乡村”在专业上最大的收获是让学生们直观体会到创作和老百姓的关系。
探索:打造“村庄版”798
“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需要与百姓发生关系。”唐晖认为,美化村庄是在给艺术指路:“壁画不仅仅是艺术品,也实践着美育功能,村民们的自信心随之增长,早前他们建议画花花草草,如今对抽象艺术也喜闻乐见。未来我们还计划更立体的参与形式,让村民尤其是儿童能参与到绘画创作中。”
在此基础上,唐晖觉得,咖啡馆、阅览室、画廊、富有设计感的民宿等都能逐渐在此生根,大水峪村在成为美院学生们实践基地的同时,也会吸引国际艺术家前来,通过这样的积累打造一个“村庄版”798。
文汇报驻京记者 周渊 (本报北京12月3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