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冯睿 记者陈青)记者昨天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获悉,由该院血管外科景在平教授领衔的“升主动脉夹层腔内微创治疗疗效评估”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国际血管领域权威杂志、美国心脏病学会官方杂志《JACC》上,该杂志长期位居该领域学术期刊之首。
据了解,早在2013年,该院血管外科中心就以升主动脉夹层腔内微创治疗开创性的探索工作和创新的腔内治疗技术在该杂志发表了首篇临床研究论著,并以此为契机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这标志着二军大附属长海医院在主动脉疾病腔内微创治疗技术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累及升主动脉的StanfordA 型主动脉夹层是最为凶险的血管系统疾病之一。有研究报道显示:其急性期死亡率每小时上升1%,二周内死亡率高达75%以上。以体外循环为基础的开胸大手术一直以来是升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治疗方法。
目前,虽然腔内微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腹主动脉、降主动脉甚至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治疗,但一直无法有效应用于升主动脉的治疗。其原因主要在于升主动脉解剖学特点复杂,前有冠脉、瓣膜、心脏,后有供应脑部血供的弓上分支动脉,而且,升主动脉生理学特点复杂,血流压力高流速快,管壁位移和变形幅度大,加之升主动脉夹层的危重性,国外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升主动脉在国际上一直是令人生畏的腔内微创治疗“禁区”。
景在平教授领衔的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开始探索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并相继成功完成国内首例腹主动脉瘤、降主动脉瘤和降主动脉夹层的腔内微创治疗,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腔内隔绝术应用指南》,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指导腔内微创治疗的“主动脉3N3V新分型”。该院血管外科团队先后创用了开槽、开窗和复杂平行支架等一大批临床新技术,并成功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动脉弓分支型腔内移植物。该款移植物已完成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并成功转化,成为世界首款实际临床应用的主动脉弓分支型移植物。景在平团队于今年6月荣获中国血管外科界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凭借多年的深厚积累,该院血管外科向主动脉腔内微创治疗的最后一个禁区———升主动脉发起了挑战。景在平率领陆清声副教授、冯睿副教授等临床一线人员测量国人升主动脉形态学数据,设计了大口径短段新型腔内移植物治疗升主动脉疾病的技术方法和治疗模式。景在平还指导长海医院血管外科研究所负责人周建副教授等,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体外模拟装置,反复进行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在无数次的论证之后,成功实施了升主动脉扩张病腔内微创治疗,围手术期无一例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
国际血管领域权威专家MichaelD.Dake教授在题为《勇攀升主微创治疗高峰再创腔内创新之路里程碑》 的专门述评中表示:“此项升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长达6年的随访研究,标志着人类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启了学术界探索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实现A型夹层微创治疗的创新之门。景在平创新团队成功将TEVAR治疗A型夹层,从单中心临床应用,到多中心临床验证,再推至临床实际应用阶段,这是对国际学术界极具价值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