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为什么是从珠三角地区开始?”“国家为什么投入那么多解决登月问题?”……在近日的上海交通大学“形势与政策”课上,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以“读懂中国——卓越全球城市”为主题,回答了学生们对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一些疑问。
从去年开始,上海交通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就进行了重新改革,将主题聚焦“读懂中国”,通过这一系列课程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据悉,去年以来,这门课的学生评教接近满分。
100多个模块,阐述如何客观看待中国发展
从2015年起,上海交大“读懂中国”系列“形势与政策”课就确定了6大专题、100多个模块,由学校重新组织师资设计课程,主要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模块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如何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和成就。
比如,对于杭州G20峰会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面、刚刚结束的美国大选等热点,“形势与政策”课就要从热点切入,重点讲述“中美关系”模块,剖析外交格局和“中美关系”大战略。又比如,有些模块重点讲述的是知识点和方法论,以“中国GDP增速如何确定为合理值”为例,这一主题可以引导学生清晰认识中国GDP增速的确立,一是基于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二是基于每年解决新增1000万就业人口的现实需要。
姜斯宪的这一讲则是帮助学生通过了解上海发展的过程来读懂中国的发展。在学校看来,每位学生入学后都会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而鼓励学生志存高远,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强盛、人类进步中,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形势结合起来,从成功走向卓越,这也是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全覆盖、不断线”,形成三元师资结构
在上海交通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是不多的从大一到大三均开设的课程。
“面对现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学生内心其实也会有一些困惑。”上海交大“形势与政策”课改革负责人、党委副书记朱健说:“我自己平时接触、微信上都常常会有学生来问我一些问题,如果我们回答不好,道理讲不透彻,学生将信将疑,以后可能就不会来问我们。更重要的是,来问我的学生只是一部分,对全校大学生,甚至一代大学生,心中有什么困惑,还是要通过‘形势与政策’课这个主阵地来解答,来回应。”
为此,学校按照“全覆盖、不断线”的原则要求,将原来大一、大二年级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扩至大一至大三3个年级。并且根据课程体系设计,形成了三元师资结构,其中基本师资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辅导员;校内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作为重要补充;同时,聘请部分地方党政领导、社会知名专家等担任特聘教师。
在这个课堂上,曾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为学生讲授“讲好中国故事——国家形象与公共外交的价值”;有沪江网创始人伏彩瑞和喜马拉雅FM创始人余建军讲授“创业在上海”;也有航母总设计师朱英富讲授“发展海军装备,建设海洋强国”……
专业交叉混合编班,使学生开放思维开阔视野
在上海交大的“形势与政策”课堂上,一部分课程实行的是学生混合编班。按照学校的规划,未来所有的“形势与政策”课都将根据专业交叉、学科交叉的原则编班。通过混合编班,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讨论国家形势、国际形势和行业形势时的视角更为多元,思维更加开放,从而有更广阔的视野。譬如以往谈到工业4.0、航空事业发展,单纯文科班级的学生似乎不太感兴趣;如果混合编班,理工科学生对“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绘声绘色的讲述,能感染和带动同班级的文科学生,从而推动整体更领悟中国的选择、中国的力量。
据介绍,未来学校还将编制“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谱系,并制作类似“GPS”的导航体系。同学由问题出发,可以找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回答,这些回答可能是道理阐述,可能是案例讲述,可能是媒体引用,也可能是跨学科的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