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纽扣制作原料多为贝壳。
手工纽扣的制作器具如今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
纽扣工艺不断创新,不变的是手工艺人的初心。
陈爱忠曾是传统纽扣制作的老把式,现在转岗成了纽扣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老底子的手艺成了活的非遗展示项目。
陶云林是传统贝壳纽扣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目前经营着一家服装辅料公司。
落料后的纽扣毛坯还需打磨加工成型。
生产线上,工人在分拣纽扣。
大舜纽扣产业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者来此淘金。
传统纽扣制作技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摄影撰文/袁培德 田建明
古镇西塘有一座“纽扣博物馆”,里面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古今纽扣和形形色色的制扣机器,小小的纽扣以它特有的韵律向人们述说着中国纽扣之乡———嘉善县西塘镇大舜村一段美丽而久远的制扣历史。
单价以毫厘计算的小小纽扣,看似最不起眼的小生意,却凝聚着大舜纽扣手工艺人的一份恒心;他们通过传承和创新,成就了年产值70亿元的纽扣产业,占据了国内纽扣市场的“半壁江山”。这里的企业年生产各类纽扣1000多亿枚,相当于为全世界每人每年提供10多枚纽扣。
传统工艺被原味保存
走进西塘古镇,沿着长长的计家弄走到底,古色古香的中国纽扣博物馆就隐身在老街小巷深处。
博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展示,是用传统器具手工制作一枚贝壳纽扣的全过程。来自西塘镇大舜村60岁的陈爱忠,曾是传统纽扣制作的老把式,随着贝壳纽扣行业的转型发展,现在他转岗成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老底子的手艺成了活的非遗展示项目。
游客多的时候,老陈就会特别有仪式感。他说,这些纽扣制作工具是最传统的,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如今整个西塘镇仅存一两件。
别看纽扣小,工艺却不简单,制作一枚贝壳纽扣要经过七道工序。制作过程中不仅需要脚踩让工具运转起来,还需要靠手控制力度,手脚并用,必须具备相当的熟练度。
第一道工序是落料,制作原料多为海贝、河蚌等;第二步是磨面,用一个装有砂轮的工具把落下的纽扣毛坯表面磨平;第三步是造型,在毛坯表面磨出边、凹槽等形状。陈师傅用夹具把纽扣夹住,再把车刀推进去,车刀的凹槽决定了纽扣的形状。给纽扣打孔的工具叫打眼车,纽扣用夹具夹住,人工转动打眼车,孔就打好了。完成这些,只是初步成型,后面还有去皮、漂白、抛光等工序。
产业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传统纽扣制作技艺是西塘一带世代传承的民间实用制作技艺。嘉善县的纽扣生产主要集中在西塘镇大舜村,这里是著名的中国纽扣之乡。
陶云林从小跟着父亲陶富云学习制作贝壳纽扣,1983年开办家庭纽扣厂,2009年被列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传统纽扣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60岁的陶云林目前在大舜经营着一家服装辅料公司。他告诉我们,现在只有在纽扣博物馆里才能看到传统的设备和工艺。工厂流水线上的纽扣已不局限于贝壳作原料,也有金属和有机玻璃的;制作工艺也更加方便,通过输送带输送、打磨,尽管有些环节还需手工制作,但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
如今在大舜村,纽扣工厂数以千计,而“天路达”可以算得上是其中的“领头羊”。作为当地最大的纽扣生产企业之一,其年产纽扣超过1亿枚,传承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秘籍。他们生产的纽扣已申报成功5项发明专利、14个实用新型专利和98个外观设计专利,曾被用于制作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企业还参与全国纽扣行业标准的制定。
在产品陈列室里,我们见到了一种神奇的“变色纽扣”,这是公司最新申报成功的专利,能根据紫外线强弱显示不同颜色,主要用于室外操作工人和游泳爱好者的防晒保护,一经问世就被众多服装企业下了订单。“变色纽扣”售价是普通纽扣的4倍,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企业负责人俞善锋说,传统型企业除了对传统工艺的发扬和传承,还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更上一层楼;对于整个纽扣行业来说,关注创新和创意更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