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浙记者 蒋 萍通讯员 刘海波
隐形无人机、每立方厘米仅0.16毫克的世界“最轻材料”、几公斤重的微小卫星……这些以往只能在电视新闻中看到或只存在于“高冷”实验室的尖端产品,在27日闭幕的“2016浙大制造·科技生活双年展”上一一亮相,让参观者直呼“高科技原来离我们真的很近”。
“高精尖”技术走进生活
展会现场,一架逾3米长的红色无人机格外吸引人。这架“沙锥”无人机是浙大航空航天学院无人机研究中心研发的新产品,具有高空、高亚音速、隐身、超低空、机动性等特点,是我国首架高空高亚音速隐形靶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太空中的卫星多大多重? 很多人没有概念。在会展中心十号展位上,一个只有足球大小、等比例的卫星模型前挤满了好奇的观众。“这颗卫星名叫‘浙大皮卫星 (ZDPS-1A)’,是国内首颗公斤级卫星,重量3.5公斤。”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2010年9月,浙大皮星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在轨运行时间已超过6年。浙大皮星二号卫星于去年9月20日发射,是国内第一个承担重大实验任务的应用型皮卫星,也配置了很多尖端科技。皮卫星携带的半球成像全景光学相机、MEMS加速度传感器等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三维相机展位前,记者看到新一代三维深度相机,该相机可用于汽车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三维建模等众多领域。
“以前,人们觉得这些高科技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它们在走出实验室后,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浙大党委副书记胡旭阳说。
“接地气”科技服务民生
“生活中,许多人死于无法控制的失血,快速止血成为人类和死神抢夺生命的较量。”浙大化学系教授范杰告诉记者,他的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新型生物———“无机沸石”止血材料。该材料具有瞬间止血能力,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效果提高了10倍。“假如伤者备有这种止血剂,就能立即使用,并在12秒内排除危险。”范杰说。
中国人生病有吃中药的习惯,但是中药制作成分控制却难以把握,水分多少、火候大小都会影响到中药的药效。浙大药学院教授刘雪松团队就针对传统中药生产线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整个制药过程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控制,从而保证了中药制品的质量稳定。
浙大催化研究所教授周仁贤承担的国家863重点项目 《经济型汽油车低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开发出的尾气净化器产品,现已直接装车使用。该净化器产品性能高于第五阶段排放标准的要求,使用后可实现在满足国五排放标准基础上尾气污染物排放再降低30%以上。
“科技展上,五彩大米、净水设备等很多便民惠民科技都是首次亮相。可以说,本次科技展最大亮点就是‘接地气’。无论多‘高大上’的高科技,如果不能服务民生,只停留在实验室,拿再多的奖项也是‘徒劳无用’。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百姓生活得更幸福。”胡旭阳说。
(本报杭州12月27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