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 (记者李静)要说刚刚过去的2016年最热的词,“工匠精神”绝对算一个,其实,要锻造和弘扬“工匠精神”,各行各业还要付出更多,更持久地坚守。昨天,在沪召开的第六届世界500强企业劳动论坛上,专家就提出,工匠精神的基础是技师技工,尽管近年来本市多措并举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选拔“上海工匠”,但本市目前的技术工人还不够,适合培育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劳动环境也有待完善。
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左学金博士提到,在上海2400多万常住人口中约55%是就业人口,这1300多万人中外来人口占了一半以上。他认为,这样的就业人口总数及结构对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持续发展还不够;另外,目前的一线工人存在雇用短期化、专业技能普遍不强等特点,很多年轻人频繁“跳槽”已不是新鲜事儿。左学金建议培育适度灵活、有保障的劳动力市场,既给劳动者和企业自主选择的机会,也使劳动者的各项权利得到保障,以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素质,培育“工匠精神”。
你心中的“工匠精神”意味着什么?已有40年工龄的全国劳模、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科高级经理徐小平给出的答案是“持之以恒”。和很多优秀劳动者代表、劳模、“上海工匠”一样,徐小平认为只有在岗位上长年累月地坚守,在工作中培养感情和感觉,扎根其中,体悟工作的魅力,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不断创新,才能练就“工匠精神”,最终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
全球超过200年以上历史的企业中,日本有3100余家,德国有800多家,荷兰有200多家,法国有200多家,在上海外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栋看来,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之一是坚持本色,重视人才,那些长期坚守岗位、技能素质不断积累提高的专业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上海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肖堃涛认为,要突破工匠培养中的瓶颈难题,推动工匠精神真正落地,需要在多个方面继续努力:首先,要使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要保障劳动、特别是技术劳动的回报值;着力构建产学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技能技术培训,推动形成有利于技术工人成长的终身教育体系。
本次论坛以“工匠精神·员工智造”为主题,由劳动报社主办、上海外服(集团)有限公司协办。本市部分区、局(产业)工会主席、劳模代表、首次评选出的“上海工匠”代表以及沪上知名企业的代表等约200人参加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