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昨天举行小组会议,审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上图:王叶庆代表发表审议意见。下图:崔丽萍代表发表审议意见。均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市法院2016年1-12月共受理各类案件71.49万件,审结71.09万件;上网生效判决书14.15万篇。报告又指出:建立新型高端司法智库,为改革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在两会现场,围绕推进“数据法院”建设,促进诉讼权益保障,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曾指出:“得数据者得未来,要深度整合、挖掘、利用、依托大数据资源为法官提供智能化服务。”大数据的收集和利用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热点,为此,市人大代表陈崎建议: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推进数据法院建设。
陈崎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民群众不愿意“打官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疲于奔波。如果能借助自动化、互动化、网络化终端,推进网上立案、远程调解和其他各种线上服务功能,实现“让数据多跑路”,会带来极大便利。人民群众也可以借助各种智能终端及时对法院工作予以建议或评价,有利于法院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在审判前,法院工作流程可以网络化,实现即时沟通和高效协作。审理时,可以采用高清摄像系统即时记录审判现场,以便存档或宣传需要。审结后,全部案卷可以采用电子形式扫描,留痕存档,便于后续调阅、查询等需要,为阳光司法、公正司法提供技术保障。
此外,通过全部电子设备收集的数据汇集成库,可以分析出很多平日被忽略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提取、整合和分析,既可以为法院审理研判案情、议事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也可以收集民意舆情,汇聚民智,为地方立法乃至国家立法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支持。
对此,市政协委员、全国律协副会长吕红兵表示赞同。他也建议充分利用网络来推动人民法院公开裁判文书的及时性与共享性。
吕红兵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上公布裁判文书的决定》 要求:裁判文书生效后七日内必须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但司法实践中,法官说,判决书“出了”,案便结了;庭长和审管办说,判决书“归档了”,案便结了。他提议:能不能把“上网公开了”作为法院结案的标准?
为此,他建议,加强公开裁判文书的及时性。人民法院可以进一步完善案管制度与工作流程,以“上网公开”作为案结标准,以实现及时公开裁判文书,以公开促公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同时,也要加强公开裁判文书的共享性。他提出,在建立新型高端司法智库基础上,人民法院可与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组建裁判文书研究基地,推进法律适用统一、探索司法运行规律、提取法律完善建议。可以委托律师协会作为独立第三方对裁判文书进行评估,“诉讼律师好不好、强不强,让裁判文书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