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上海地图,你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老城厢一带有很多以菜命名的路,如面筋弄、火腿弄、豆市街、外咸瓜街等,听得直叫人流口水。
在上海开埠以前,老城厢的区域面积才3平方公里,城外的农民和菜贩们每日挑菜进城走街叫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个的马路菜场,于是卖面筋集中的地方就叫作面筋弄,大豆市场一条街就叫作豆市街,可以说这是当时上海菜场的雏形。
上海最早的室内菜场
是位于虹口区汉阳路、峨嵋路和溏沽路之间的
“三角地小菜场”
时间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后期
我们从林徽因的《虹口小菜场》一文中
可以看到当年菜场的热闹和繁荣
▽
蔬菜的种类是最复杂的,只就萝卜一项说,就有红的、黄的、白的、绿的、蓝的、紫的等颜色不一的种类。荤腥同样丰富,有鸡鸭猪羊牛鱼,还有野鸡野鸭等野味。豆制品不仅有中国的豆腐和百叶,还有“用绿纸一块块包起来的”日本豆腐。菜场里还多种经营,卖中国面包、俄罗斯面包,还有杂货,还有鲜花……
左图:三角地菜场/右图:里弄加工组
因为经营品种全、服务设施到位、占地面积最大
使得“三角地”逐渐成为上海菜市场的代名词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
三角地一天卖掉荤的素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加起来要有四十来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