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决心”号3月13日电(记者张建松)如果将地球磁场自形成以来的不断变化,比喻成一首“岁月之歌”,包含磁性颗粒的海底岩石或沉积物,就好比这首歌的“录音机磁带”。研究“磁带”最初的磁性记录,可以追溯“唱歌”年代,判断地层“年龄”。
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磁性地层学”。自上个世纪60年代大洋钻探开展以来,磁性地层学就成为重要的岩芯样品定年方法,与有孔虫、超微化石等生物定年相互印证。
正在南海北部开展大洋钻探的“决心”号上,科学家团队中的古地磁组共有3人:来自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副教授易亮、来自美国普渡大学的博士生张杨、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史蒂文?斯肯纳。
他们在船上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研究从南海海底钻取的岩芯古地磁,绘制出“磁性条形码”,判断岩芯样品“年龄”,追溯南海的“岁月之歌”。这不仅需要在船上对岩芯样品进行一些复杂检测,同时还需要进行修正研究。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成功获得了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第一个站位650万年以来的地磁极性倒转序列,这些古地磁数据非常宝贵,初步研究结果也非常理想,为航次后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年龄信息。”易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