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 郭超豪
企业有研发需求,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仪器设备;研究机构有大量仪器,但利用率不高。这种普遍存在的尴尬如今有了化解之策。由北京昌平区打造的“人人实验平台” (www.renrenlab.com),利用市场化手段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低频使用的仪器设备,为中小企业和个人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方面提供资源信息服务,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全面提升全社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运营半年多来,平台已“网聚”了全国500多家单位的数十万台实验设备和检测仪器,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仪器设备互联网管理调度平台。
做实验不必再求助“朋友圈”
人人实验平台首席运营官丁佰锁说:“很多小企业都会遇到做实验买不起需要的设备的情况,上网搜索犹如大海捞针,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求助‘朋友圈’,找大学老师或科研机构的朋友帮忙。”这除了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人情成本外,还有诸多不确定性。
昌平区副区长苏贵光以前经常当“红娘”,介绍企业到辖区科研机构做实验、测试。昌平科技园有大量医疗设备企业,医疗器械在上市前,必须通过电磁兼容测试。这项测试通过率不高,且每次都需要“排队”一年多。而不为人知的是,区内有七八个电磁兼容实验室,散落在计量院、华北电力、航科集团等单位,这些实验室完全可以满足区内企业的需求。
能不能把这些沉淀资源整合起来,服务于有迫切需求的企业? 于是,有着相同想法的人走到了一起。2015年底,昌平区政府为丁佰锁团队注资300万元,全资控股成立了人人实验公司。在经过员工股权激励和引入新的投资人后,将转变为政府参股的股份制公司。
聚拢科研仪器的共享资源
人人实验公司成立前半年,除了建立网站、App和微信三大平台的客户端,丁佰锁团队的主要工作就是整合资源,与各大科研机构、高校、央企谈合作,了解这些有着大量仪器设备的单位愿意提供什么设备与社会企业共享。“我们之前都有误区,认为与‘体制内’的单位进行市场化合作很难。”可事实是,绝大多数单位积极响应甚至主动上门,这让丁佰锁颇感意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拥有价值数亿元的科研设备。过去这些设备只为航科集团服务,近年来集团要求逐渐提升从外部获得订单的比例,所以当人人实验平台出现的时候,他们觉得解决了大问题。“大家或许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企业不在乎这些,实际上他们愿意用高精尖的资源去服务社会企业,只是往往摸不到门路。”丁佰锁说。
高校内部市场化的步伐也很快。比如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理化测试分析中心,学校统一收归设备,对校内师生收取少量使用费,对外提供服务则价格高一些。这些资源像孤岛一样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而人人实验平台则撒开一张网,把资源聚拢了起来。
目前与人人实验公司合作的500多家单位中,超过70%是“体制内”资源,其中不乏拥有几千台、甚至上万台设备的单位。其余大多是像富士康、乐普医疗这样有独立研发机构的大型民营企业。“甚至有些中小企业也来找我们,有的公司只有一台仪器设备,也希望通过合作降低使用成本。”丁佰锁说。
助中小微企业研发生产
正式上线不到一年,人人实验平台已拥有企业用户逾2000家,“成交”10000多次,总额500多万元,平均一次实验或检测费用大约500-800多元,最低的甚至只有100多元。
“这其实就是科学仪器租赁领域的共享经济。”苏贵光表示,仪器设备共享,不仅帮助民营企业、中小微创业团队扫除了研发的硬件障碍,未来还将对企业的生产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平台的第一笔交易,是一家叫酷停的智能停车锁公司的。这种锁在下雨天泡水之后能否正常使用,他们心里没底,因此找到我们,希望做防水性能测试。”丁佰锁说,人人实验平台帮他们匹配到了上海的一家防护等级实验室,报价是1000元,很快,实验顺利完成。
人人实验平台的出现,对于企业的决策和经费使用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有一位耶鲁归国创业的博士,原本想在昌平建个实验室,购买特殊的基因测序仪,但通过平台查询,他得知在北京生命研究所和国家蛋白质中心就有这种基因测序仪。蛋白质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告诉他,在二楼的实验室,像这样的仪器就有7台,目前都是闲置的,随时可以用。需要低温冷冻的保存箱等其他设备,也可以通过平台在方圆5公里内集齐。这位创业者发现,根本不需要先建实验室,想做的事都可以开始做了。
“目前,平台的中介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但正在努力探索可长久持续的盈利模式。”丁佰锁透露,平台下一步的目标是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方式,给用户提供更精准的选择。人人实验平台现已建立20多个大数据设备库,将每一台仪器设备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存入,告诉用户完成所需实验需要什么设备,在哪些单位里有,价格多少,周期多长,从而更精准地匹配用户需求,协助供方做好技术指导。
(本报北京4月30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