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共享单车有序停放,管理部门在人民广场公共停车区域安排专人负责车辆停放。
▲为安全起见,共享单车运营方在部分重点路段设立禁止单车停放警示牌。
▲共享单车运营方派专人在指定区域对单车停放进行管理。
▲“电子围栏”是共享单车运营方为规范车辆停放想出的新点子,旨在运用技术手段引导用户将车有序停放到规定范围内。
▲这家位于天津东丽区的单车工厂,今年光从一家共享单车企业处就收获了1000万辆的订单。为保证订单按时交付,工厂将原来给欧美车商代工的生产线变为共享单车的生产线。
摄影/袁婧 赵立荣 撰文/刘栋
用“忽如一夜春风来”,来形容共享单车这一年来的发展毫不为过。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如同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挤满了街头巷尾。如此迅猛的发展速度,在朋友圈中催生了不少段子——“共享单车如今的最大困境,不是资金,不是模式,不是团队,更不是规模,而是没有颜色可选了。”
的确,共享单车的出现真真切切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这种随用随骑的模式,在解决困扰城市已久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同时,也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选择。而当巨大的单车投放需求被释放之后,那些曾经濒临破产的单车制造商们如同被打入了一针强心剂,即使加班加点、疯狂招工也难以满足生产需求。
作为一项兼顾效益和创新的新生事物,共享单车也得到了各地的政策支持和鼓励。可当越来越多的资本和企业涌入这一领域,人们也看到了野蛮生产和无序竞争带来的混乱。这一点,从不断被侵占的人行道便可见一斑———原有的公用停车位很快被共享单车占据,管理部门不得不新增更多停车区域,而这些新增停车位又会再次被填满,如此恶性循环带来的便是无序乱停。
这种乱象,难道共享单车企业没有提前预见到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自其提出“随用随停”伊始,就早已意识到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但扩张的冲动掩盖了这些矛盾,因为只有依靠不停地投放,才能挤走竞争对手,才能抢占市场份额。
前不久,有消息称北京正在对共享单车的投放量进行测算,以引导企业合理调度和投放单车。事实上,对诞生之时便自带创新基因的共享单车来说,大数据计算出投放量应该并非难事,真正难就难在如何抑制住自己盲目扩张的冲动。
一旦有了科学的投放量计算,接下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停放。在这点上,无论是企业也好,政府也好,都在动脑筋琢磨好办法。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提出划定指定停放区的办法,可效果不明显,群众也有意见———共享单车本意就是随用随停,定点停放岂不是破坏了其创新要素?
共享单车企业也想了不少点子,如通过设定红包车的办法,让用户来动态调整不同区域车辆数量;也有企业利用电子围栏技术,强制用户将车辆停放在指定区域;当然,也少不了最为“原始”的办法,通过在重点区域安排专人管理规范车辆停放。
无论是总量控制,还是有序停放,这其中恐怕最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精细化管理。扩张是为了逐利,无序竞争背后凸显监管缺失,如何让共享发挥最大红利,这是一道亟待我们作答的全新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