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今天,2017年上海科技节开幕。能走进中科院在沪各大研究所参与“公众开放日”活动的市民,都可算是幸运儿———这些机会太热门了,报名只能用“秒杀”来形容。
就在三四年前,每到开放日,研究所还不得不去学校、社区组织观众前来参加。为何在短短几年内,公众的科学热情会“井喷式”爆发? 其实,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和兴趣一直都在,关键在于实验室的大门如何打开。这也唤起了科学家的科普热情,不少研究所在公众开放日展示内容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系列深受中小学生欢迎的科普教育课件。
一手科研,一手科普,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科学家在与公众的互动中,逐渐摸索出科学的正确“打开方式”,自觉自愿的科普氛围正在上海这座创新之城氤氲汇聚。
“守株待兔”抢名额,一睹冲击世界前沿的精彩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上千个开放日活动名额,一天就被抢光。科研处副处长杨慧娜有些纳闷,这些报名者都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怎么下手速度那么快? 一位家长后台留言道出了原委:去年朋友的孩子参加了开放日活动意犹未尽,于是她早早关注了有机所的科普公众号“酷炫化学实验室”,只等报名微信一出,立刻出手。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于翔这几天也有些“不堪其扰”,她的实验室今年推出的科普活动主题是“长在大脑里的树”,20个活动名额被“秒杀”后,还不断有人“托关系、打招呼”,希望能给自己孩子“加座”,这“关系”甚至找到了她远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同事———可惜实验室接待能力有限,她只能尽力而为。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微信报名当天满员后,又不得不加推名额。预约观众在留言栏里写道:“一直对激光充满了好奇和想象,想带孩子一起领略它的奇妙。”曾有位家长特地带孩子从郑州赶到上海来参加活动,科普负责人沈力说,冲着这份诚意,也要尽力满足。
如今,各类科普场馆遍布申城,各种科普活动也相当丰富,为何当实验室打开大门,依然会点燃公众如此高涨的参与热情? 一位预约了中科大上海研究院开放日活动的家长告诉记者,中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上走到了世界前沿,有机会走进这些高科技的诞生地,直击冲击世界前沿的精彩,无疑是对孩子心中好奇与向往的最好满足。
越做越有趣,公众与科学家相互激发灵感与热情
“这几年,我明显感觉到,愿意在科普上投入精力的科学家在增加。”沈力说,连续几年筹备开放日活动,把高大上的光学科技做成简明有趣的小实验装置,也让科学家兴致盎然。从前年开始,他们陆续开发出了科普小视频、科学拓展课程,送进了小学课堂。如今,这些课程已成为嘉定区重点关注的区本课程。
不知不觉中,中科院公众开放日活动已超出了“一年打开一次实验室大门”的限制。有机所与零陵中学合作开发的校本拓展课程“魅力有机化学”,发展成了较为完善的主题式课程体系。化学在上课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试卷+分数”变成了“亲切而神秘的朋友”。有机所所长、中科院院士丁奎岭说:“每年若能让一两个孩子真心喜欢上化学,就值了!”
眼下,有机所又在着手与世界外国语学校联手打造英语化学拓展课。杨慧娜说,有机所科普活动接下来将继续向科普微视频、科普漫画等衍生产品拓展。
事实上,仅中科院上海分院在沪就有十几家研究所,如果这些科研资源可以与上海中小学教育对接,将促使最前沿的科研内容迅速流向青少年,并可能产生大量优质的科普课件、教材,辐射到全国。这将有效地摆脱国内高质量的原创科普教材稀缺的现状。